清水河窑洞文化

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民居形式
  • 更新:2020-11-06 09:15
  • 网友“卖梦商人@”分享
  • 区域:内蒙古呼和浩特

窑洞是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民居形式,是黄土高原的产物,也是黄土地上勤劳、包容、坚韧的象征。《诗经》云:“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据史料记载,窑洞的历史可追溯到四千年前。一方热土,孕育一方特有文化,地处内蒙古高原与黄土高原交接带的清水河县,因县境地质构造属山西台背斜与内蒙古地轴相连接的过渡带。境内岩石平缓,黄土覆盖较厚,适宜建造窑洞而居,在这里,随处可看依山而建的窑洞民居,它们错落分布,景致独特。历经四千多年文明洗礼和孕育,窑洞以其独特风格逐渐形成了清水河窑洞文化。

清水河窑洞文化

清水河窑洞文化图片由网友“卖梦商人@”提供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图片由网友“卖梦商人@”提供

清水河石匠艺术历史久远,居民石砌多就地取材,石质坚硬,色彩明快,窑面砌石雕刻精美,石刻花纹造型讲究,足可以与延安窑洞媲美。窑洞居民冬暖夏凉,窗户上剪贴窗花装饰,窑内用白泥刷墙,平整石块铺地,红浆勾缝,居住其中,倍感舒适。

印象

到过清水河的人都有个普遍印象,那就是巍巍的明代长城,有些地段窑洞倚长城而建,北堡口子上段长城就是如此。清水河县境内明代长城150公里,敌楼或敌台7000余座,烽火台5000余墩,城堡6座,关口5座,以及险关水口、暗道等遗址。境内长城残存基宽和高度均在8米以上,敌楼底宽15米~19米,高度20米~22米。其中北堡口子上段长城保存较为完整,该村民居窑洞建在长城脚下或坡上,相传在龙泉寺戏台南端,政府建了一处缉私衙门,当地人俗称“衙门圐圙”,负责长城内外互市贸易检查,类似现在海关边境检查工作。办公场所以窑洞建筑结构建造,可见,长城修筑采用了窑洞文化元素。

历史渊源

在走西口的谋生的群体中不乏山西商人,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和蒙古人进行商品贸易,就得在口外几个定点进行互市贸易,类似今天和俄罗斯等边境接壤国家设置的外贸口岸一样。山西商人到口外做生意,山西商人用内地廉价的布帛、棉花、针线、粮食、食盐、铁器交换蒙古人贵重的鹿茸、麝香、裘皮乃至金砂、宝石等物品,随着贸易、人文交流往来的不断深入便形成了西口文化,西口文化与当地的窑洞文化、草原文化相融合,山西商人曾在清水河建造民居进行贸易往来,坐落在仓背后巷的陶朱米氏两侧石刻对联“利如晓日腾云起,财似春风逐雨来。”就是描述当时商贸繁荣盛景,另外城关镇北坡四大古院等历史遗迹也受窑洞文化与西口文化融合的影响,体现了窑洞文化与西口文化水乳交融、休戚与共的完美结合,形成了充满希望和活力的多元文化。

内蒙古呼和浩特最新景点

您可能对下列文化也感兴趣

网站声明: 本站《清水河窑洞文化》由"卖梦商人@"网友投稿,仅作为展示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