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特产 福建 三明 建宁县

建宁宜黄戏

是三明市建宁县的一个传统戏剧
  • 区域:福建三明
  • 类型:民俗
  • 更新:2021-10-08 12:27
  • 网友“清除回忆”分享

建宁宜黄戏是三明市建宁县的一个传统戏剧,起源于清朝年间,有着独特的文化特征,唱腔等具有独特的风格,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快跟本地屋的小编一起来了解下这个传统戏剧吧!

建宁宜黄戏

建宁宜黄戏图片由网友“清除回忆”提供

宜黄戏,旧称宜黄班、宜黄调,是江西省宜黄、南城、南丰、广昌等县,及赣东北、赣南和闽西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宜黄戏的历史可追溯到明末西秦腔的“吹调”,演变成的宜黄腔是清末吸收其他声腔和剧目而形成一个多种声腔综合的剧种。唱腔以宜黄腔为主,此外有反调、唢呐、西皮、浙调、吹调、南北词等,男女同腔同调。净脚行当有大花、二花、三花、四花之分。表演艺术上保存了一些古风。

历史渊源

宜黄戏是清代初期,在宜黄县发展起来的,因江浙发音“宜”、“一”不分,故后来有人称“宜黄腔”是“二黄腔”。宜黄戏可以直溯明代的西秦腔。这种西秦腔的曲调包括以唢呐伴奏的“二犯”及以笛子伴奏的“吹腔”。其中的“二犯”因较之西秦腔之“二犯”有很大发展,便成了独树一帜的宜黄腔。清代乾隆年间初期,宜伶又以原配奏乐器大筒胡琴改为主奏乐器,从此唢呐“二犯”及平板“吹腔”一变为胡琴腔。

清代戏曲家李调元在《雨村剧话》中曾写道,胡琴腔起于江右,又名“二黄腔”。胡琴腔的诞生,标志着板腔音乐在南方增加了一路。

唱腔特点

宜黄戏的曲调主要有宜黄腔、反调、唢呐二凡、西皮浙调、南北词等,同时还保留西秦腔时代的吹腔,俗名“平板吹腔”。宜黄戏唱腔较为原始、平直,拖腔少而短,老生、老旦用本嗓,小生大小嗓结合而尾音常翻高八度,男女同腔同调。

其声腔属乱弹系统板腔体。演唱特点是旦行用小嗓、小生真假噪结合,其它行当用大嗓。演唱时讲究吐字清晰、音随字走。传统唱腔中,衬字运用很多,几乎每句均有。行腔中常用倚音、波音和下滑音等润腔手法。语言用的是中州韵,只是丑角多用宜黄方言。

角色

宜黄戏的脚色发展到近代可以分为正生、小生、老生、副生、正旦、小旦、二旦、老旦、大花、二花、三花、四花十二行。其表演粗犷古朴,严谨工稳。有些戏中表现人物骑马,不用马鞭代替马身,而采用元明杂剧的方式,将马形扎于身上,随着锣鼓打出的马蹄声应节而舞,作出跑马的身段。 

身段

宜黄戏生角表演有:修书、阅信、奏折、上下马、点吹灯、舞剑、饮酒、升堂、坐帐等;必备基本功有“抢背”、“扑虎”、“旋子”、“克子”、“僵尸”以及甩发动等;基本步法有“方步”、“蹉步”、“垫步”、“跪步”等。旦角的表演身段表演有:开关门、洒扫、抚琴、卷帘、装扮等;必备基本功有“卧云”、“鹞子翻身”、“乌龙绞柱”以及水袖功等。

伴奏

宜黄腔初期为笛子伴奏的“平板吹腔”和有三种板式的“唢呐二犯” 。清乾隆初年“宜黄腔”废唢呐、改由胡琴为主奏乐器,并将“吹腔”、“二犯”两种曲调统一 ,“二犯”分作4种扳式,吹腔变成了二凡的平扳,形成了广为流传的“胡琴腔”。

福建三明最新特产

您可能对下列戏也感兴趣

网站声明: 本站《建宁宜黄戏》由"清除回忆"网友投稿,仅作为展示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