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特产 江西 九江 永修县

永修丫丫戏

是九江市永修县的一个传统戏剧
  • 区域:江西九江
  • 类型:民俗
  • 更新:2021-10-26 19:33
  • 网友“凄凉式落幕”分享

永修丫丫戏是九江市永修县的一个传统戏剧,有着丰富的文化特征,唱腔和语言也突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快跟本地屋的小编一起来了解下这个传统戏剧吧!

永修丫丫戏

永修丫丫戏图片由网友“凄凉式落幕”提供

永修丫丫戏发源于江西省四大名镇之一的吴城镇,脱胎于明末赣北板凳戏,因其女角全部由男童女扮,头扎两个丫丫发鬃,渐渐自成一派,人称永修“丫丫戏”。其艺术特点在于单纯的打击乐伴奏形式;唱腔沿袭传统民间戏曲特色,剧目多是由传统剧目改编而成;语言具有典型的赣方言特点,且多是口头语白话。

文化特征

永修丫丫戏单纯以打击乐的形式伴奏,具有区别于其他戏种的独特性。“丫丫戏”的伴奏乐器主要是打击乐,即小鼓、大鼓、小锣、大锣、大钹,后来根据剧情和人物需要又增添了云锣、低音小锣、大堂鼓等。表演前,开场为击打锣鼓,用来渲染气氛,开场锣鼓节奏非常简单,只反复用到十六分音符:咚咚咚咚、咚咚咚;八分音符:咚咚。

唱腔特征

永修丫丫戏的唱腔沿袭传统民间戏曲特色,剧目多由传统剧目改编而成。“丫丫戏”的剧目形式最初为单曲专用、一曲多用、多曲连用、男女通用的形式,后来逐渐演变成男女分腔、男女分用的板腔体形态。其板式非常丰富,有:叹板、悲板、还魂板、平词、急板、花腔、小调等等,且大都是在传统剧目的基础上改编而成,如:平词《三宝记》中的《我来接你进大朝》、《三女图》中的《我夫不将我认》、叹板《方卿戏姑》中的《小方卿在花园梦中睡醒》、悲板《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这一回我不能回归》、还魂板《三宝记》、急板《金莲送茶》中的《骂声金童瞎眼睛》、花腔《桃花岭》中的《我今打坐桃花岭》、《方卿戏姑》中的《等只等三天后接你团圆》和小调《卖棉花》中的《奴家本姓陶》等等。四分音符:咚咚;二分音符:咚—。演出时,大部分时间主要停留在唱腔上,锣鼓呼应演唱,唱到一定的时候来下锣鼓声或者演唱拖腔之后来下锣鼓,不能与唱腔重叠,整个演出过程重唱腔轻伴奏,甚至有时一场戏一唱到底,乐器伴奏只是用来点缀整场节目的。因此,“丫丫戏”的锣鼓伴奏始终处于陪衬的地位。

语言特征

永修丫丫戏的语言具有典型的赣方言特点,而且多是口头语白话。“丫丫戏”的主要唱腔、念白都采用永修本地方言,旋律的起落表述都与当地方言紧密相连,演唱过程中加入具有地方色彩的衬词“嘞、唉、啦、呀”等,如:《卖棉花》片段中的《奴家本姓陶》的唱词“奴家本姓陶”;《梁山伯与祝英台》片段中的《请出来小九妹好做定夺》的唱词“我(呀)二人说起来美不美(哟嗬嗬),乡中水”;《门口竹子节节高》片段中的《乌金记》的唱词“门口竹子节节高,狂风吹散紫罗袍表家乡”等等,这些衬词都是当地人讲话时常用的口头语,观众听起来显得尤为清新亲切。

价值意义

丫丫戏”脱胎于明末赣北板凳戏,以打击伴奏为主,唱腔念白均为地方方言,以其唱腔悠扬悦耳,表演生动、活泼而深受当地民众喜爱。它不仅承载了相当丰厚的历史和民俗文化内涵,还具有极高的历史、科研文化艺术价值。

江西九江最新特产

您可能对下列戏也感兴趣

网站声明: 本站《永修丫丫戏》由"凄凉式落幕"网友投稿,仅作为展示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