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特产 湖南 长沙

湖南杖头术偶戏

湖南杖头木偶戏是一项古老的民间表演艺术
  • 区域:湖南长沙
  • 类型:民俗
  • 更新:2020-11-04 16:30
  • 网友“江小鱼”分享

木偶戏的起源和创始人,历史上众说纷芸。但木偶戏始于汉朝,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之说,最为史学家和木偶戏界的认同。我国的木偶戏主要有“杖头木偶”、“提线木偶”、“布袋木偶”三大类。邵东县主要分布有杖头木偶和布袋木偶。

湖南杖头术偶戏

湖南杖头术偶戏图片由网友“江小鱼”提供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图片由网友“江小鱼”提供

湖南杖头术偶戏历史悠久,覆盖面广,深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是一种综合性、技巧性极强的民间艺术,是民间戏剧的活化石,它保留和诠释了许多民间传统习俗,具有深刻的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的研究价值。

但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邵东县城乡人民也早已步入现代化的生活环境中,加之木偶戏班艺人们的老龄化,现邵东木偶戏的市场与传承已濒临困境。2008年7月,邵东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普查中发现:邵东木偶戏传承至今的只有“清武班”和“清云班” 两副担子。此两副担子仍常年坚持在城镇乡村演出古老的木偶戏,以其精湛的技艺与吃苦耐劳的精神诠释着民间艺术顽强的生命力。其中位于邵东县杨桥镇的清武班是邵阳市到目前为此发现的行套齐全、剧目丰富、艺人最多、演出活动坚持时间最长的民间木偶戏剧团。据 “清武班”第五代传人龚日升老师傅(现年81岁)称:“清武班”创建于清道光三年,即公元1823年,六代传承至今,已逾180余年。龚日升家中现保存木偶头像50余尊,服装70多件,头盔50多顶,各类乐器30余件,戏用兵器道具60多件,线装刊印和手抄剧本50多册。龚日升所保存的杖头木偶,雕工精细、造型生动,经邵阳市文物专家鉴定,系清代中叶的雕刻工艺,属于国家二级、三级文物。所保存的全套木偶戏行头和线装古版木偶戏唱本,经鉴定具有极高的文物保护价值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价值,已经引起了市、县两级政府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高度关注。

湖南杖头术偶戏,遍布全省,在不同的地区称为“木脑壳戏”、“棒棒戏”、“矮台戏”、“低台戏”、或“观音戏”,最早见于史籍为公元865(唐威通六年)。

湖南杖头木偶戏曾以表演传统剧目著称,《拦马》、《鸿门宴》、《芦花荡》、《盗仙草》、《水漫金山》、《打面缸》都是根有艺术特色的剧目。通过继承与创新,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剧院创作的《金鳞记》、《八百里洞庭》、《马兰花》、《火云鸟》、《猎人海力布》、《石三伢子》等剧目在国内外木偶艺术节中屡屡获奖。

湖南长沙最新特产

您可能对下列戏也感兴趣

网站声明: 本站《湖南杖头术偶戏》由"江小鱼"网友投稿,仅作为展示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