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特产 重庆 綦江

綦江农民版画

来自綦江农民的艺术
  • 区域:重庆綦江
  • 类型:工艺
  • 更新:2020-11-04 16:35
  • 网友“城市套路深”分享

“碧水沿綦市,扁舟过几城。全家荷安稳,树色隔江迎。”这是清代诗人李天英吟诵的綦江美景。一方山水孕育一方文化,綦江农民版画,正是在这片土地上,历经上千年生活与艺术的交融,拓印出不同时期这座城市的文艺范与烟火气。

回顾綦江农民版画的发展历史,实则是一部关于材料的探索史与技法的改革史。

綦江农民版画图片由网友“城市套路深”提供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图片由网友“城市套路深”提供

綦江农民版画的起源

两千多年前,秦朝时代的巴国还是奴隶社会,这时綦江地区古代先民中的匠师们,在坚硬的石壁上用工具创作艺术,形成了反映巴、僰、濮、獠等少数民族生活的写实与夸张的石刻文化艺术。

随着历史的发展,綦江的石刻艺术,慢慢从岩石逐步转移到木板上。虽然石刻和版画的工艺手法各有不同,但在线条、图案、构图、雕刻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从而形成了綦江农民版画的雏形。

据介绍,真正意义上的綦江农民版画,源于明清年间的木板年画,是一种先在木板上雕刻出图画来,然后再拓印而成的纯手工作品,题材反映的都是当地民风民情民俗,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生活气息。

从表现手法来看,大量吸收了当地民间美术技法,比如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木雕、石刻、布贴、挑花、木板年画、剪纸、蓝印花布等表现手法,色彩构成自然大方,意到笔到情到,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綦江农民版画的崛起

綦江农民版画崛起于20世纪80年代,在当地政府和民间美术人士的重视推广下,吸收、消化并注入了当代中西方新的绘画元素,在不断的探索与创新中,出现了历史上第一个鼎盛时期。

纵观世界版画发展史,从创作版画的萌芽时期,版画群体就一直是其主要的组织形式。当时,綦江版画发展的创作群体锁定了农民作者。

1983年3月,来自市艺术馆的邓成用、汤虎和綦江文化馆的刘永禄、李毅力等美术干部作为辅导老师,在三江乡举办了首届农民版画创作班。

据綦江农民版画院院长桂焕勇回忆,那时文化站只给每个大队配一个进创作班的名额,14岁的他没有接到进创作班的通知。开班前,他得知盖石也要举办创作班的消息。开班那天,他半夜便起床,打着电筒,赶了10多公里的山路,天还未亮便来到文化站,要求参加创作班。辅导老师没有想到眼前这个少年竟然对艺术如此执着,破例同意让他加入。

面对非专业出身的农民版画作者,培训班老师一直在总结,怎样才能更好地鼓励他们创作。老师们将文化馆收藏的民间美术作品和一些国内外专业版画家比较抽象的作品贴满了教室,让农民作者认识到美术并不是以外表画得像为唯一标准,这让他们的自卑感顿时消失,并产生了强烈的创作欲望。

年丰人心乐,人乐画笔勤。生产生活的巨大变迁为版画创作提供了优渥的土壤。从1983年到1985年,綦江县59个乡中,31个乡的317名创作者参加了版画创作班,共计创作版画1000多件,其中,7个乡成立了版画创作组。綦江农民版画沿着自己的艺术道路迅速发展起来。

綦江县农民版画崛起于1983年。十余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民踊跃

参与创作活动,不间断地拓展创作领域,新作不断,创作出版画精品上千幅。綦江农民版画于1984年元月首次应邀到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以后十多年,有847幅作品先后应邀在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意大利等十多个国家和香港地区参展参赛;600多幅佳作被国家博物馆及个人收藏;50多幅精品荣获国家和地区各种奖励。綦江农民版画是中国民间民族艺术的一朵奇葩,受到国内外美术界的高度赞誉。1985年,四川省文化厅、省美术家协会、重庆市政府授予綦江县“农民版画之乡”的称号;1988年2月,中国文化部将綦江县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

重庆綦江最新特产

您可能对下列版画也感兴趣

网站声明: 本站《綦江农民版画》由"城市套路深"网友投稿,仅作为展示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