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特产 陕西 西安

十面锣鼓

演绎十面埋伏的气势
  • 区域:陕西西安
  • 类型:民俗
  • 更新:2020-11-05 13:05
  • 网友“霸气小哥”分享

“临潼零口十面锣十面鼓”,也称“十面锣鼓”,是一种广场鼓舞,将锣鼓音乐与舞蹈表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表演场面宏大,气势磅礴。 和其他锣鼓相比,“临潼零口十面锣十面鼓”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艺术特点。它的打击鼓调,节奏鲜明,宛若一个宝葫芦,首段缓慢低沉,中间段为长行歌,尾段锣鼓密集,紧张激越,仿佛令人置身于被“十面埋伏”的境地。 “十面锣十面鼓”是一种象征吉祥、喜庆的欢快的鼓舞,是西安市临潼区零塬地区的一种特有的民间艺术。主要表演形式是“十人敲锣、十人打鼓”,因而得名。

十面锣鼓图片由网友“霸气小哥”提供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图片由网友“霸气小哥”提供

据传,“十面锣十面鼓”源于楚汉相争年代,当时汉高祖刘邦采纳了谋士萧何之计,在九里山前布下十面埋伏,引诱楚霸王项羽入内后,突然四面锣鼓大起,项羽以为被汉军十万人马包围,退至乌江岸边,仰天长叹,拔剑自刎,楚汉相争的战争到此结束,这就是著名的“垓下之战”。 当时刘邦使用的锣鼓,据考证,就和这里的“十面锣十面鼓”是一样的,当然这只是传说。据《临潼县志》等史料记载,“十面锣十面鼓”已有200多年历史。 民国时期,“十面锣十面鼓”应时任青海省省长马步芳邀请,前去青海演出。新中国成立后,一九五四年,“十面锣十面鼓”参加了临潼首届民间艺术汇演,荣获表演一等奖;一九八二年春节,参加了渭南行署组织的民间艺术游演比赛,获表演甲等奖;一九八五年春节期间,在华清池九龙汤展演,资料照片载入中国民间鼓舞集成册;一九八九年,代表临潼区参加西安市首届焰火艺术节,获表演优秀奖;一九九一年,参加了临潼区首届石榴节,获表演一等奖;一九九一年,参加了西安市第一届农民运动会的开幕式文艺表演……“十面锣十面鼓”已是一个誉满全市的民间艺术

距离古鸿门遗址不远处的西安市临潼区新丰街办长条村里,失传多年的“十面锣鼓”古调,在现年已70岁的金炳文老先生的传授下,又重新敲响了。村民们用这种方式庆祝村里的“长条十面锣鼓古调搜集委员会”成立一周年。

长条村原名朝阳寨村,年久取其谐音,朝念做了长;加上村子曾因古时避战乱迁居了一次,村形逐渐变成长条状,所以改称为现名。

长条村距离秦朝末年项羽军营驻扎的古鸿门只有二三公里,当年各个军寨都有助阵锣鼓队,两军对垒时,这种历史上最早的军乐队则敲锣打鼓,以示助威。长条村现今流传的“十面锣鼓”古调相传就起源于那个时候。只是一般的助阵锣鼓队是打鼓意为出征、鸣锣则是收兵,而长条村流传的十面锣鼓调则是连敲锣带打鼓,迷惑敌军,以期大胜。它还有个响亮的名字,叫“三折呼”。

解放前后,长条村的“十面锣鼓”古调在周边地区享有盛名,后来失传多年。去年,为了搞好“一村一品”,长条村民将老人们聚集在一起,挖掘整理古调,年轻人也乐意继承这份特殊的文化遗产,积极参与。农闲时节,老人、新人口传心授,这一古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与搜集就这样传承了下来。

“十面锣十面鼓”,最初由二十一人组成,其中十人敲锣,十人打鼓,一人引马锣。锣鼓各排一行。表演者头扎白毛巾,上身穿白纱套黑马褂,马褂背后绣有太极图,下身穿黑裤子,足蹬老头圆口布鞋,腰系七尺红绸,一派北方农民的装束,代表了关中农民古朴憨厚的形象。背后腰间插一锣鼓花架,用来悬挂锣鼓,锣鼓架是用槐树枝弯成的,主枝上用白、兰二色花布缠成锯齿形,枝上端插上用色纸做的纸花,并挂上妇女们刺绣做成的各种戏文的工艺品,引马锣者为指挥,背后高插一杆帅字旗。 “十面锣十面鼓”的打击鼓宛若一个宝葫芦,鼓调全曲分为三个音阶,首段缓慢低沉,中间段为长行歌,尾段锣鼓密集,紧张激越,是全曲的高潮部分。“十面锣鼓”的表演队形多样,变幻复杂。在游演中分列两行,锣鼓各一行,在广场表演时队形多变,常用的队形有“剪子交”“三杆旗”“游四门”“五角星”“五马卷蹄”“白马分鬃”“百鸟朝凤”“太极图”“珍珠倒卷帘”“龙摆尾”等十个图形。“十面锣鼓”的表演队伍前有三位彪形大汉。手持“三眼枪”对空燃放,气势磅礴,故该鼓舞常被安排为游行集会,文艺游演中的开道节目。 数百年来,当地民间逢年过节,过古会,常被邀请去助兴。

陕西西安最新特产

您可能对下列锣鼓也感兴趣

网站声明: 本站《十面锣鼓》由"霸气小哥"网友投稿,仅作为展示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