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特产 甘肃 天水 甘谷县

甘谷社火

甘谷丰富多彩的秧歌大队
  • 区域:甘肃天水
  • 类型:民俗
  • 更新:2020-11-05 14:25
  • 网友“蠻不上進°”分享

社火,俗称“秧歌”,是民间各种歌舞形式的总称,广泛流行于全县各地。主要以打击乐或民间小乐队伴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耍狮子、舞龙灯、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大头娃娃、高台等。甘谷秧歌多取材于古代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和传统戏剧,特别是一些民间艺人的自编自唱和即兴演出,生活情趣十分浓郁,深受城乡群众喜爱。

甘谷社火图片由网友“蠻不上進°”提供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图片由网友“蠻不上進°”提供

甘谷县有社火闹春的悠久历史,每到春节,不用政府号召,不用行政命令,甘谷民间自发组织出人出资组织社火队为群众演出。过去的一年,由于天帮忙,人努力,粮增产,钱增多,全县民间自发组织了350多个秧歌队龙年社火闹春,比往年增加近百个。

社火队热情高涨,群众参与积极,自发购服装、置道具,与往年不同的是,各社火队在保持传统节日的舞龙,舞狮,摆船的基础上,大胆挖掘创新,今年推出了“文艺秧歌”、“说唱秧歌”、“武术秧歌”等新节目,由大像山镇几个村组织的百人社火队,表演的舞龙、耍狮、旱船、孙悟空大闹天宫等10多个精彩节目,吸引大批城乡群众争相观看。

耳目一新的社火,“闹”出了甘谷人民丰收的喜悦和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幸福新农村的决心和信心。据统计,至1月31日,全县各民间社火队演出社火800多场(次),有10多万城乡群众享受了美好的社火大餐。

其中最有特色的是舞龙

舞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传统民俗活动。舞龙的龙,通常都安置在当地的龙王庙中,舞龙之日,以旌旗、锣鼓、号角为前导,将龙身从庙中请出来,接上龙头龙尾,举行点睛仪式。龙身用竹扎成圆龙状,节节相连,外面覆罩画有龙鳞的巨幅红布,每隔五六尺有一人掌竿,首尾相距约莫有十数来丈长。龙前由一人持竿领前,竿顶竖一红色巨球,作为引导。舞时,巨球前后左右四周摇摆,龙首作抢球状,引起龙身游走飞动。通常有两条龙,作双龙戏珠。

传说,土家族在很早以前没有舞龙习惯。有一年,久旱不雨,禾苗枯黄,溪河断流,来了一位能算天气晴雨阴旱、人间祸福的鬼谷先生,对土家人说:"大家不要愁,今天午后未时排云,戌时下雨,城内下三分,城外下七分"。他这话,被治水的金勾老龙听到后心想,凡间有此能人还要我管什么水?!顿生嫉妒,便赌气将玉皇大帝命他在城内城外的下雨量倒改过来分。结果,倾盆大雨,水淹城内,房屋倒塌,淹死了许多人。这事被当坊土地向玉皇大帝启奏后,玉皇大帝把金勾老龙打入铁牢,七天后斩首示众。观音菩萨知道此事向玉皇大帝求情保救老龙。没待观音开口,玉皇大帝就放阴剑把金勾老龙斩成九节。此后,鬼谷先生又来对土家人说:"老龙被斩,是和我赌气而丧命,但他对民间做了不少好事,他死了,你们要为他烧点香纸。"于是,土家人就制作九节金龙,到各村寨起舞,叫人们敬奉,求老龙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久之,舞龙亦成为土家族的传统习俗。但是,土家舞龙,在城镇是舞全国各地大同小异的布扎龙,在土家山寨舞龙与各地有别,其自成特色。

甘谷舞龙灯主要流传于县城。龙灯由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构成,长数米至数十米等。龙头至龙尾每隔2—3米置一灯(昔置蜡烛,今装电筒),并用木柄撑起,木柄为舞者手持。龙头竹扎纸糊,绘龙眼,翘龙须,张龙嘴,龇龙牙。龙身以布蒙之,上绘鳞甲,鱼尾状龙尾。

表演时,舞者穿黄色结襟上衣,着蓝色紧口大裆裤,头裹白毛巾,脚蹬青布鞋,腰缠白长带,和着鞭炮锣鼓声在引舞者引领下举长龙出场。此时,引舞者手持纸质彩珠,逗引长龙昂首扬须,飞腾盘旋,逼真动人。元宵良夜,双龙对舞,数龙或群龙共舞时,在万盏花灯的映衬下舞龙气氛蔚为壮观。舞法有缠、放、钻、藏四种,基本队形有二龙戏珠、翻江倒海等。舞者均为男子。龙灯今已成为县城群众欢庆节日,特别是春节活动的重要节目。

甘肃天水最新特产

您可能对下列社火也感兴趣

网站声明: 本站《甘谷社火》由"蠻不上進°"网友投稿,仅作为展示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