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楼

河北的一种古老民俗
  • 区域:河北秦皇岛
  • 类型:民俗
  • 更新:2020-11-06 15:35
  • 网友“花心爷们°”分享

“逛楼”是源于明代戚继光所率守护长城的“楼-”后裔,祭奠缅怀祖先在抚宁长城沿线形成的一项古老民俗。

逛楼图片由网友“花心爷们°”提供

据史书记载,明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戚继光奉命北调主持蓟镇军务后,在山海关至北京昌平长城上先后修建了1337座敌台,也称敌楼。敌楼建成后,戚继光从浙江金华府义乌县等地征召三千余名将士到长城守卫敌楼。老百姓将这些守楼的将士称为“楼-”。

当时,长城沿线山险林密,荒芜人烟。楼-生活异常艰苦,为稳定军心,特许军士可带家属戍守边疆,每一家族驻守一座空心敌楼。故在董家口、城子峪一带长城的楼-把守的敌楼,多以其姓氏命名,如王家楼、耿家楼、张家楼、陈家楼、孙家楼等。当时守楼的将士和家属们除了守楼外便开荒种地,称之为“屯垦戍边”。守楼人去世后多葬在其守护的敌楼之下或附近。现在驻操营镇城子峪村的长城脚下仍存有几百座古墓遗址,有些墓碑保留至今。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代又一代的守楼人默默的躺在了长城脚下。后世子孙为了缅怀先人,每年清明节都携带祭品,到长城脚下去祭奠,然后领着孩子们到祖先当年戍守过的敌楼上走一走、看一看、讲一讲。这种习俗四百多年来代代相传,延续至今。老百姓便将这一祭祀活动称为“逛楼”。

“逛楼”,是“义乌兵”后裔在抚宁长城沿线形成的一项古老民俗。

张家楼、许家楼、龚家楼……在抚宁,屹立在长城上的空心敌楼不在少数,按乡民的习惯,多以姓氏命名。据长城保护员张鹤珊介绍,明时修长城的“义乌兵”,一大家子人就守一个敌楼,平常生活在里面,到山下开荒种地过日子,家族成员去世后就埋在自家敌楼脚下的山坡上。清代以后,长城没人守了,后人们都搬到长城脚下住。但每年清明节前后,后人们都会去“逛楼”。

与一般人清明扫墓祭祀习惯不同,这些长城脚下的“义乌兵”后裔“逛楼”时,要到祖先驻守过的长城敌楼里去祭祀,领着孩子们到祖先当年戍守过的敌楼上走一走、看一看、讲一讲,并到长城脚下的祖坟上拜祭,烧香、添新土、放鞭炮等。

据介绍,“逛楼”一般分为三部分。首先是“祭奠”,这个仪式根据家庭条件的不同,场面规模也不尽相同。旧时殷实人家的祭奠仪式讲究排场,不但祭品丰厚、鸣鞭放炮,还要请上秧歌队,吹唢呐、摆纸扎,载歌载舞,仪式前后长达3个小时。清贫人家祭奠仪式相对简单,只在自家坟上扫墓添土,焚香跪拜、燃送纸钱。

其次,在祭奠仪式结束后便开始“逛楼”环节,男女老少一起走进敌楼,由族中长辈讲述老祖宗当年的事迹,诸如楼里来过的“大人物”、发生过的大事等等。这样一个楼一个楼地走下去,看下去,以图人丁兴旺,吉祥如意。每个楼的主人都会预备一些干鲜果品,特别是老人们都会炒一些黑豆、桃仁,让孩子们装在兜中,寓意五谷丰登、驱邪祛病。

三是“逛楼”归来,同族人便在一起聚餐,称之为“吃坟”。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当时每个家族都有一些共有的土地,由专人耕种,所获粮食收入等,专供“逛楼”时全族人吃喝消费,如有盈余则转下年再用。

“直到现在,‘逛楼’之后几家人聚在一起吃午饭时,仍要先由家族中有威望者‘领队’,面向东南向祖先敬酒三杯。”张鹤珊说,“这东南方,便是义乌的方向!”

而“逛楼”祭祀的供品和仪式,至今仍与义乌非常接近。此外,抚宁一些村落的“祭龙头”风俗,也与义乌的迎龙灯风俗接近。

同时,当年有些人丁兴旺的家族,还利用“逛楼”的时机,举办盛大的庙会,开展民间文化活动。城子峪的高跷秧歌,庄河的抬皇杠,东王庄的太平鼓等都到庙会上进行表演。

“逛楼”源于“义乌兵”后裔对祖先、故土的缅怀,却逐渐集南北民间风俗于一体,成为一种极具长城特色的燕赵本土民俗。

河北秦皇岛最新特产

您可能对下列楼也感兴趣

网站声明: 本站《逛楼》由"花心爷们°"网友投稿,仅作为展示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