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特产 河北 秦皇岛

昌黎民歌

昌黎民歌流行于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地区的传统音乐
  • 区域:河北秦皇岛
  • 类型:其他
  • 更新:2020-11-06 15:35
  • 网友“爷就这德行”分享

昌黎民歌源于辽金时代。其歌词通俗上口,易懂易记,曲调优美委婉,好唱好听。这类民歌曲调丰富,感情真挚,有的婉转优美,有的情深意浓。

昌黎民歌

昌黎民歌图片由网友“爷就这德行”提供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图片由网友“爷就这德行”提供

历史渊源

根据昌黎地秧歌老艺人的回忆、早期的昌黎地秧歌,有扭有唱,唱的秧歌调,即是现在昌黎民歌的一种。关于昌黎地秧歌的起源,有人考证源于辽金时代。昌黎北依山,南临海,滦河从西部穿流而过,中部是冲积平原。这里气候温和,盛产水果和鱼虾。居住在这里的人民勤劳、纯朴,性情温顺,民俗文雅,方言丰富,群众语言有韵律感。这些民族气质、民俗风情直接反映在昌黎民歌上,形成了曲调委婉柔美、旋律流畅多变的独特风格,其中舌卷音、嘟噜音、呼噜音、喉控音、鼻控音都是其他民歌所没有的。此外,昌黎民歌的形成还受些外来文化因素的影响。昌黎地区从辽、金时代到元朝,曾有契丹、女真蒙古人居住和活动,明、清时代又有河南、山东、山西等地迁来的移民,把异地的生活习性、文化风格带到昌黎,和当地的文化、生活、民俗融合在一起,使得昌黎民歌具有东北、河南、山东、山西民歌的风格特点。清朝后期到民国年间,昌黎一带的各阶层人民,有的到东北经商,有的逃荒谋生,这样你来我往,把关内的民间艺术也带到了东北,东北的文化遗产也影响到关内。昌黎民歌和东北民歌大们相似之处,有的民歌曲调相同,歌词相近,就是互相交流、互相影响的结果。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文艺方针指引下,在河北省文化局和省群艺馆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昌黎县文化部门于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曾组织人力进行了三次较大规模的“采风”,对昌黎民歌进行了挖掘和整理,使这一古老而优秀的传统艺术形式,得到继承和发展。

劳动号子

这是劳动人民在生产过程中呼喊的有削调的口号,经多年传唱、整理,形成民歌一种形式。在昌黎地区有《渔民号子》《搬运号子》《夯号子》三种。《渔民号子》是沿海渔民在捕鱼时,向外拉网时喊的口号。昌黎的渔民号子有三种调,一是“昌黎调”,二是“团林调”,三是“山东调”。应用较多的是“昌黎调”。这种调子分起勾、拉大绳、拉网片、拉大力杠、拉大兜五个阶段,其中“起钩”听起来凄凉悲伤,以下四段,越来越紧张。这种渔民号子的特点是,分为上腔、下腔,一对一合,曲调多变,音乐性较强。《搬运号子》是搬运工人在搬运笨重物件时喊的号子,有入囤号、拉大件号、捣木头号等,其特点是唱词简单、重复,曲调富于鼓动性、号召性,振奋人心。《夯号子》是建筑工人盖房时打夯贼唱的号子,其特点是,一人领,众人合,领唱者见景生情,即兴编唱,唱词风趣诙谐,曲调雄壮有力,演唱声音洪亮。

传承价值

昌黎民歌是流传于河北省东北部昌黎县的一种民间小调,产生年代可以追溯到元代,至今已有七百余年的历史,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昌黎县民间艺术的瑰宝。昌黎民歌是冀东民歌乃至河北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突出代表,是传统民间文化与地方民俗风情有机结合的产物,是劳动人民真实生活的能动反映,也是劳动人民世世代代集体创作的结晶。早在旧社会,昌黎民歌就是生活在昌黎地区的劳动人民揭露封建统治、倾诉苦难生活、表达美好理想和追求自由的自我娱乐形式,有着深厚的群众演唱基础。昌黎民歌凝结了上下几千年的古今智慧,其传承利于启发人们的思想和帮助他们体会古今人类的生活哲学。

河北秦皇岛最新特产

您可能对下列民歌也感兴趣

网站声明: 本站《昌黎民歌》由"爷就这德行"网友投稿,仅作为展示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