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特产 陕西 汉中 南郑区

南郑协税社火

南郑协税社火是陕西的民俗
  • 区域:陕西汉中
  • 类型:民俗
  • 更新:2020-12-02 09:20
  • 网友“心软是病”分享

南郑协税社火表演的项目众多,内容丰富,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大家和小编一起来具体看看吧!

南郑协税社火

南郑协税社火图片由网友“心软是病”提供

基本简介

21世纪初期还表演的仍有120个。其主要曲目有《女娲庙降香》、《反五关》、《反冀州》、《哪吒闹海》、《万仙阵》、《黄河阵》、《吕洞宾戏牡丹》、《鸿门宴》、《许田射鹿》、《青梅宴》、《草船借箭》、《长坂坡》、《水淹下沛》、《黄河楼》、《姜子牙下山》、《闹龙宫》、《闹天宫》、《闹地狱》、《收黑虎》、《杀六贼》、《盗芭蕉扇》、《三顾茅庐》、《火烧葫芦峪》、《反长沙》、《斩韩信》、《战长沙》、《战碗城》、《捉放曹》、《大报仇》、《唐王游金湖》、《大拜寿》、《秦琼卖儿》、《胡奎卖头》、《赵匡胤卖华山》等。

历史渊源

南郑协税高跷社火是陕西社火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种类,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它历史悠久,经历了大唐时代的产生期、宋代的成熟期、明清时代的鼎盛期,民国至新中国成立直至21世纪的曲折发展期。

唐朝时,协税已形成一个集市贸易相当繁荣的经济重镇,由原先的一条“湖广街”发展为前街与后街,两条街内集市众多,设有米粮集、柴炭集、棉花集、竹木集、线集、布集等交易场所,还有当铺、铁匠铺、马庄、茶馆等,附近还有染房、酒房等。每逢集日,协税古镇商贾云集,方圆数十里的农民赶集买卖,使得集市市场十分兴盛红火。较为富裕的经济条件和协税古镇逐渐密集的人口数量,为协税高跷社火的产生奠定了经济基础。当时道教和佛教盛行,协税古镇四邻有大小庙宇13座,各种热闹的庙会,为协税高跷社火提供了表演的机会。而当地人民群众由于宗教信仰和祭祀习俗的需要,使协税高跷社火的表演形成与表演内容受之影响,初具雏形。

基本特征

南郑协税高跷社火的基本特征有:

1、体量大。协税高跷社火能够表演的剧目繁多,前三皇、后五帝,历朝历代,直到21世纪,都有生动的表现形式;从舞台大戏到民间传说故事都能兼容并蓄。再就是表演队伍强大,阵容壮观。

2、原生态性和极强的完整性。在丘陵山区占主要成分的陕西地区,交通闭塞,一条与巴蜀连通的米仓道因偏僻难行,在很早就被冷落荒芜,这使得协税高跷社火的分布地区变得相对偏僻,而协税高跷社火正是在这种相对偏僻的环境中保留了它原生的态势以及较为完整的表演曲目。

3、极强的民间性。诞生于唐朝,成熟于宋代,兴盛于明、清的协税高跷社火,一直是群众进行宗教祭祀、节日庆典的重大文化活动,是根植于广大群众的文化艺术之一。在表演风格上也非常的大众化,协税高跷社火把普通百姓难得一见的舞台戏剧艺术用最朴实的方法,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大众百姓,让最底层的民众在娱乐中得到教化,因此,在民间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4、兼容性。协税高跷社火既可扮演古典戏剧,也可扮演现代戏、民间传说故事,还可即兴发挥,现编现演。同时,对秦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借鉴吸收,促进了各种地方文化的交流渗透,使有着“湖广街”称号的协税古镇成为各种文化的交汇地。

5、表演的高难度及自如灵巧性。协税高跷社火以其高、巧、奇、险、美、趣、斗著称。最高的腿子长达2米,这在陕西社火表演行列中是最长的腿子,表演队伍走在大街上,如巨人一般,站在大街任何角落的观众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说到巧,训练有素的表演者大步流星,行走如风,表演时可走八字,走圆场,龙摆尾,插花十字或作跳扭摆等动作,十分灵巧;协税高跷社火最为称奇的是两人三条腿和高跷狮子。特别是两人三条腿的表演,四条腿的两个人组合成三条腿的高跷社火,让人叹为观止。表演高跷社火十分危险,不经严格训练者绝对不准上场表演,年龄偏大者也不能上场表演,街道湿滑时也不能上场表演,否则,就有发生意外的危险。

6、协税高跷社火传承非常清楚,表演内容和形式都是历朝历代的师父传下来的。

主要价值

协税高跷社火,是协税社火当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表演形式,已历经千年传承,是当地群众传统的文化娱乐方式,并经岁月的锤炼,形成了一种完整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在社火艺术中别具特色。由此,使协税古镇被世人誉为“民间社火艺术之乡”,在陕南民间艺术领域有很大影响。协税高跷社火已成为当地群众节日当中离不开的文化娱乐精神需求,直到当今兴盛不衰,这儿的人们自发组织、自发参与,积极性十分高涨,使得这门民间艺术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它悠久的传承具有历史价值,传统的表演艺术形式和丰富的表演内容(即剧目),具有宝贵的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同时它绝技般的高难演技,又具有贵重的科学价值。

陕西汉中最新特产

您可能对下列社火也感兴趣

网站声明: 本站《南郑协税社火》由"心软是病"网友投稿,仅作为展示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