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名人 河南 南阳 宛城区

董作宾

著名的甲骨文学家
  • 【现代】
  • 河南南阳人
  • 更新:2021-02-20 15:41
  • 网友“叼花硬汉”分享

董作宾是著名的甲骨文学家,出生晚清时期一个店主家庭,自幼熟读经书,对古文和篆刻产生了兴趣,在开封期间,初步接触到甲骨文,开始对甲骨文产生兴趣,开始研究考古,成为著名的甲骨文研究员!

董作宾图片由网友“叼花硬汉”提供

董作宾

原名作仁,字彦堂,又作雁堂,号平庐。祖籍河南温县董杨门,出生于河南南阳。甲骨学家、古史学家、“甲骨四堂”之一。

人物生平

1895年3月20日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长春街一个小店主家庭

1910年,他入元宗高小,后辍学

1915年春,在张嘉谋先生的催促下,董作宾考取县办师范学校。毕业后又以优异的成绩留校任教。

1917年春,董作宾跟随张嘉谋去开封,在张家管书房兼办家务。后经张嘉谋先生的指导和引荐考入开封育才馆读书,初步接触到甲骨文,从此他便与甲骨文结缘并产生浓厚兴趣,开始研究中国考古学。

1922年,他应张嘉谋先生之约只身来到北京求学

1923年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习甲骨文。

1925年,董作宾从北京大学研究所毕业后获史学硕士学位,他先后任教于福州协和大学和河南中州大学。

1927年赴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并同文学院代院长傅斯年结为知交。之后,入傅斯年创办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

1928年,回宛在南阳中学任教。同年暑假,他去安阳考察,发现当地村民在殷墟挖掘并出卖甲骨,即向傅斯年建议,由中央研究院主持进行系统发掘。10月,董作宾首次发掘获得甲骨残片784件,此后又先后15次参加安阳小屯村殷墟发掘。他又参加山东城子崖发掘,发现了龙山文化。曾任教于中州大学、中山大学等,

1928年后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曾任研究员、美国芝加哥大学客座教授。

1932年,他升任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3月,他发表了《甲骨文时代研究例》,确定了识别甲骨片上殷代文字分期的10个标准。

1931年后,编著出版《卜辞中所见之殷历》。

1945年又编著出版《殷历谱》,被誉为纪念碑式著作。

1948年,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研究员,并在同年当选为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同年底董作宾随中央研究院和自己相伴多年而不忍心分开的大批文物迁往台湾,并提任台湾大学中国古文和历史教授。

1950年,他和友人一起创办《大陆杂志》,并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并发表《武王伐纣年月日考》一文。

1951年后,先后编著出版了《西周年历谱》和《殷墟文字乙编》。

1955年8月,他应香港大学之请,赴香港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任研究员,从事中国年历编写工作,并任香港大学历史系名誉教授和崇基、新亚、珠海三书院的教授。此间,他完成了中英文对照的《中国年历总谱》。

1963年病逝于台湾。

主要成就

甲骨文成就

1928年-1934年,董作宾曾8次主持或参加殷墟的发掘,随后专门从事甲骨文字的研究。由他主编的《殷墟文字甲编》和《殷墟文字乙编》二书,共选录抗日战争以前15次殷墟发掘出土的有字甲骨13047片。

1931年,他在《大龟四版考释》一文中首先提出由“贞人”可以推断甲骨文的时代。

1933年又发表《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全面论证了甲骨断代学说,确定了甲骨文的10项断代标准,并将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划分为5个时期,使甲骨文的研究走上了一个新的阶段。他还根据甲骨资料探讨殷代年历之学,著有《殷历谱》。

考古成就

1928-1934年间,曾8次主持或参加殷墟的发掘,随后专门从事甲骨文字的研究。由他主编的《殷虚文字甲编》和《殷虚文字乙编》二书,共选录抗日战争以前1~15次殷墟发掘出土的有字甲骨 13047 片。

1931年,他在《大龟四版考释》一文中,首先提出由“贞人”可以推断甲骨文的时代 。

河南南阳最新名人

网站声明: 本站《董作宾》由"叼花硬汉"网友投稿,仅作为展示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