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井革命遗址

王震井革命遗址是鄂尔多斯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之一
  • 更新:2020-12-09 09:25
  • 网友“我是好人、”分享
  • 区域:内蒙古鄂尔多斯
  • 地址: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王震井革命遗址

王震井革命遗址是为了纪念在大生产运动中牺牲的王震井将军,今天让小编给大家介绍介绍王震井革命遗址。

王震井革命遗址

王震井革命遗址图片由网友“我是好人、”提供

王震井

在鄂托克前旗城川苏木黄海则村李有义门前 50 米 处.从井口到井底深 13.2 米 ,水深 30 厘米, ( 原来水源很旺,后被沙埋所致 ) 。 1942 年,解放区军民响应党中央 " 自已动手、丰衣足食 " 的号召,在王震将军的指导下,掀起了大生产运动1944 年,八路军在黑梁头种地,为解决饮水困难,开凿出这眼井。

1987 年 8 月 1 日 ,鄂前旗人民政府为教育后代,保存革命遗迹,立了碑。是鄂尔多斯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之一

鄂托克前旗

鄂托克前旗,清时属鄂尔多斯右翼中旗(鄂托克旗)。1980年8月析鄂托克旗南部地置鄂托克前旗,鄂托克前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西南部,北靠鄂托克旗,南隔长城与陕西省搭界,西隔黄河与宁夏回族自治区相望,东与乌审旗为邻。地处蒙陕宁三省区交界。境内主要由毛乌素沙地和鄂尔多斯梁地两大地貌构成,土地总面积1.218万平方千米。全旗辖4个镇,68个嘎查村,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少数民族地区。

2019年3月,被水利部公布为第一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2019中国西部百强县市。 [1]  2020年10月9日,被生态环境部授予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称号。

历史沿革

早在旧石器时期,鄂前旗就有人类活动。史料记载,鄂托克前旗地在夏朝,曾为北羌、熏、鬻、鬼方、猃狁、义渠、朐衍、匈奴、鲜卑、乌桓、羌等部族的游牧或驻牧地;自秦始,隶属北地郡、上郡、朔方郡、大夏幽州、灵武郡、灵州、宥州、研绥路、宁夏卫;明朝成化以后,蒙古族鄂尔多斯各部陆续进驻,鄂托克前旗为扣克特·锡巴固沁和乌拉特·唐古特部落的驻地;清初,将上属右翼诸部划为一旗,称鄂尔多斯右翼中旗;民国时期改为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为鄂旗南境。

天顺六年(公元1462年)蒙古部落入居鄂尔多斯,弘治一三年(公元1500年)巴图孟克达延汗恢复万户组织,鄂托克旗属右翼三万户济农巴尔斯博罗特所辖鄂尔多斯万户之地,后一直属巴尔斯博罗特之孙拜桑忽尔及其后裔的领地。清天聪九年(公元1635年)鄂尔多斯万户孛儿只斤·额磷臣率部内附归清,后清廷册孛儿只斤·额磷臣为伊克昭盟鄂尔多斯左翼中旗(原郡王旗,后与鄂尔多斯右翼前末旗合并为今伊金霍洛旗)扎萨克,晋多罗郡王爵,兼伊克昭盟盟长。至此,鄂尔多斯始建盟旗制。

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清廷蒙古鄂尔多斯万户分为:鄂尔多斯左翼中旗(原郡王旗),鄂尔多斯左翼前旗(今准格尔旗),鄂尔多斯左翼后旗(今达拉特旗),鄂尔多斯右翼中旗(今鄂托克旗),鄂尔多斯右翼前旗(今乌审旗),鄂尔多斯右翼后旗(今杭锦旗)等6个札萨克旗,置伊克昭盟,后增设鄂尔多斯右翼前未旗(原扎萨克旗,后与郡王旗合并为今伊金霍洛旗)。原拜桑忽尔诺延及后裔所据克扣特、锡布沁、乌喇特、唐古特等部落组成鄂尔多斯右翼中旗,下设15哈喇(参领区)83个苏木(佐领)。今鄂托克前旗时为该旗扎萨克南部属地。民国年间仍实行盟旗制度,仍称鄂尔多斯右翼中旗。

鄂托克前旗境内萨拉乌素河畔的大沟湾、迭哨畔等处,以“河套人”的故乡文明于世界,考古工作者曾在这里发现过珍贵的古人类化石以及丰富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为研究“河套人”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地位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证据。旗内文物古迹颇多,古遗址有96处。其中城川镇境内有唐代长泽县治所(也就是元和15年以后的宥州城)遗址;二道川境内有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玛拉迪境内有其巴嘎图砖窑梁遗址;城川章格什里村有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1986年6月,在三段地发现一处汉墓群;上海庙境内有明长城遗址。另外,城川镇黄海子村有1944年王震将军指挥八路军在黑梁头种地,为解决饮水困难打下的水井,即“王震井”;三段地有“三段地工委旧址”;昂素镇有马良成、顾寿山革命烈士的纪念碑。

内蒙古鄂尔多斯最新景点

您可能对下列遗址也感兴趣

网站声明: 本站《王震井革命遗址》由"我是好人、"网友投稿,仅作为展示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