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指南 生活指南

九校联盟高三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及参考答案(2023)

  • 作者:何谓爱人@
  • 发布于:2023-03-29 13:17
  • 来源: 网络
  • 我要留言

湖南省九校联盟2023届高三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是什么?相信这是不少考生及家长关心的问题,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表为原始社会晚期部分墓葬出土情况。表中现象反映了

九校联盟高三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及参考答案(2023)图片由网友“何谓爱人@”提供

A.公共权力不断加强的趋势            

B.私有制的产生和贫富分化

C.氏族成员经济待遇的差异            

D.等级观念产生和阶级分化

2.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认为“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异于秦始皇无几矣”,但“能尊先王之道……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有亡秦之失而免于亡秦之祸”。作者对汉武帝的评价

A.肯定其雄主形象以挽时局            

B.忽略客观效果具有片面性

C.说明其治国方略变化的必要性        

D.体现汉承秦制带来的弊端

3.下图为著名学者阎步克对南北朝政治经济文化对比的示意图。这反映出

九校联盟高三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及参考答案(2023)图片由网友“何谓爱人@”提供

A.儒法思想的不同影响造成南北文化差异

B.南北思想文化交流受到阻碍

C.南北民族交融的不断发展

D.走向统一之路北方将更具优势

4.隋唐都城均在长安,但开皇十四年(公元594年),关中饥荒,隋文帝率百姓“就食”洛阳。唐末,朱温逼迫唐昭宗迁都洛阳,其后建立后梁定都开封,并为北宋所沿袭。这主要是因为

A.长期战乱的破坏                   

B.统治者相信风水之说

C.经济中心的变化                    

D.抵御少数民族的入侵

5.关于《春秋》所载滕国国君滕侯因朝见鲁桓公而改称滕子,胡安国(1074—1138)称:今桓公弑兄,臣弑君,天下之大恶……又先邻国而朝之,是反天理、肆人欲,与夷狄无异,而《春秋》之所深恶之。故降而称子,以正其罪。胡安国产生这样评价的主要原因是

A.个人道德倾向决定                

B.夷夏思想根深蒂固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受动荡环境的影响

6.据清朝张履祥在《补农书》中载:“其买田者大率客户,然田虽买而无人为耕,大率买二十顷田而所耕者不过二顷,以客居之人,非游宦则商贾,不能涂体沾星以从事南亩,而本地之人,则已死亡过半矣。”这反映了

A.地权和劳动者分离                

B.人身依附关系削弱

C.农民的赋税过重                   

D.小农经济受到冲击

7.1907年10月17日,湖南巡抚岑春蓂在《遵旨严缉革党分别科罪片》中说:“奸匪假借革命名词,煽惑人心,希图扰乱治安。”同时,广东西部的龙州、上思等地的民变,也“公然以‘排满革命’煽惑号召”。这从侧面反映出

A.民变与革命彼此独立                

B.农民成为革命运动主力

C.革命党起义推动民变              

D.清王朝走向灭亡的趋势

8.德国学者傅吾康在《一百来年的中国革命,1851—1949》中这样写道:“抗日战争被认为是1927年中断的革命战争的复活,甚至蒋介石也照孙逸仙的意思谈论战争对民族革命的重要性。因此中国人对进犯的敌人所作的抵抗超出日本人最初的一切预料。”这说明

A.抗日战争是国民革命的延续          

B.民族矛盾化解两党分歧

C.国共两党阶级立场发生变化        

D.民族主义精神的高涨

9.1950年,政务院强调“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编制、清理物资,全国各地清查所得的所有物资都必须由中财委统一调度使用”“全国各地所收公粮,除地方附加粮外,全部归中央人民政府财政部统一调度使用”。这一规定旨在

A.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B.保证国家经济平稳运行

C.树立中央政府绝对权威              

D.促进全国各地均衡发展

10.“凡是国家计划内生产的产品,仍应严格挟行国家规定的价格,不准将计划内产品转为计划外;工业生产资料属于企业自销和完成国家计划后的超产部分的出厂价格,取消原定的不高于国家定价20%的规定,可按稍低于当地的市场价格出售,参与市场调节,起平抑价格作用。”该时期国家物价局物资局这一政策的出台反映了

A.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

B.克服“左”倾错误调整国民经济的努力

C.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的艰难探索

D.非公经济迅速发展市场经济逐渐形成

11.真正能够体现契约自由精神的当属罗马法的诺成契约。诺成契约制度把当事人的合意视为一项契约的核心,其成立不需要履行任何的手续或形式,也无须交付标的物,仅仅以当事人之间的意思合致为要件,“诺成”或缔约双方的相互同意是“协议”中最终的决定性的因素。罗马诺成契约制度的诞生

A.是罗马帝国商贸活动繁荣的产物     

B.说明了罗马法逐渐淡化司法程序

C.使平民私有财产得到了有效保护     

D.反映出贵族与平民矛盾日渐消弭

12.下表中的三个史实反映出

九校联盟高三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及参考答案(2023)图片由网友“何谓爱人@”提供

A.君权神授强化王权                  

B.欧洲近代民族主义产生发展

C.教皇地位不断衰落                  

D.王权与教权的依存与斗争

13.17世纪中期英国农场平均面积145英亩,农业产出增长速度超过人口增长速度。17世纪英格兰和威尔士人口增长近1倍,农业生产约占国民收入的40%,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约占全部就业人口的40%。这反映出

A.农业发展源于工业革命推动          

B.工业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农业    

C.生产方式变革推动农业发展        

D.农业的发展阻碍工业化进程

14.法国宪法起草主持人在解释1795年宪法指导思想时说:“应该由优秀人物统治,他们拥有私有财产,热爱其所在的国家和保护其财产的法律以及维护其财产的安定环境……而由无产者统治的国家将陷入自然状态(无政府状态)。”这说明宪法的制定旨在

A.迎接资产阶级革命新高潮的到来      

B.防止无产阶级革命的出现

C.适应革命形势和任务的变化          

D.践行启蒙思想自由平等法治要求

15.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马克思、恩格斯曾预言,新的革命高潮就会到来。1895年恩格斯又写道:“历史表明我们以及所有和我们有同样想法的人,都是不对的,历史清楚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关于这一转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基于阶级斗争史观的角度考察历史  

B.旨在强调无产阶级革命的迫切性

C.旨在说明改变斗争方式的必要性    

D.是对无产阶级革命认识的根本改蛮

16.下表反映了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就业人口分布的变化。据此可知,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九校联盟高三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及参考答案(2023)图片由网友“何谓爱人@”提供

A.经济领域得到拓展                  

B.第一、二产业趋于衰退

C.中间阶层人数增加                  

D.橄榄型社会已然形成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西周时,统治者就曾提出对四方蛮、夷、戎、狄四大民族集团要“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主张。据《史记》载汉朝时对降服的匈奴人“因其故俗为属国”,所谓属国,就是因其俗,存其国号,而属汉朝。属国内的管理制度,则仍按原民族的制度即因俗和利用原来的统治者而治。这种体制后来扩展至南方和西南的许多民族地区,如在氐羌设立金城属国、广汉属国等。魏晋南北朝时曾建立了许多以少数民族统治者为主的政权,这些政权在法制上主要采取了以汉法治汉人,胡法治胡人的双重统治体制。《唐律疏议·名例篇》规定:“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依法律论”,公开确认各民族的“本俗法”所具有的法律效力,这是对秦汉以来对各民族实行“因俗而治”措施的法律化、制度化。清朝曾制定了一部专门适用于蒙古的法规《蒙古律例》,《大清会典》记载“国家控驭藩服,仁至义尽,爰按蒙古风俗,酌定律例”。在这部法律中,“凡蒙古犯罪皆论罪”,即用罚牲畜取代清朝法律规定的刑罚。综上所述,“因俗而治”是中国历代的统治者一贯奉行的法制原则,它对维护国家的统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摘编自苏钦《论古代民族法制中的“因俗而治”》

材料二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国家对民族地区的一些政策做了适当调整,民族区域自治法的一些条款已经不适应新形势需要,适当修改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时机已经成熟。在党中央、全国人大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九届全国人大成立了以铁木尔·达瓦买提副委员长为组长的民族区域自治法修改小组。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起草了民族区域自治法修正案草案(建议稿)和民族区域自治法修正案草案的说明,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三次审议,于2001年2月28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决定》。

——摘编自马启智《新中国60年民族法制建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民族法制建设的发展历程。(3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现代中国加强民族法制建设的背景和意义。(9分)

18.(14分)2032年左右,我国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比重将达到20%以上,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周朝设立了“三老”“五更”制度,“三老五更”各一人,都是知识渊博、德高望重的老者,乡饮酒礼也是为了“尊贤尚齿”而设。《管子·入国》记载家中有七十以上的老人者,国家除了免费供应酒肉,还可根据老人年龄的不同,免除其一子、二子以至全家的赋役。官府编制中设“掌病”一职,负责给老人“问疾”。汉代还从精神层面实行优待老人的各项措施,比如赐老人荣誉性的爵位或官衔。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养老院”。唐代很关注精神养老,即“色养”,简单来说就是赡养老人要和颜悦色,关注到老年人的心理需要,如给老人脸色看,即视为不孝,甚至受到惩戒。如何惩戒不孝之人也是历代养老制度和措施中的重要一环。宋代将南北朝的养老院制度进一步发扬光大,明清时期,人口数量大增,官办养老院无论是从资金,还是从人力上都已经力不从心,所以民办养老机构迅速发展。

——摘编自孙津华《中国古代养老制度及启示》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养老制度体现的特点。(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养老制度形成的原因,谈谈古代养老制度对今天养老制度建设的启示。(9分)

19.(12分)

在马克思提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后,19世纪晚期西欧部分哲学家对其进行了重新解释,将其解释为机械经济决定论或经济唯物主义。对此,恩格斯1890年在致布洛赫的信中指出:“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这一斗争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

请结合中外重要历史事件对这一思想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九校联盟高三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及参考答案(2023)图片由网友“何谓爱人@”提供

(1)根据表中史实,归纳出至少三种历史进步潮流,说明这些潮流之间的联系。(6分)

(2)选择其中一种潮流,围绕其对近代中国的影响这一主题进行阐释。(8分)

湖南省九校联盟2023届高三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九校联盟高三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及参考答案(2023)图片由网友“何谓爱人@”提供

1.A【解析】材料中反映的观天象授时、战争、工程需要加强和集中公共权力才能得以实现,故选A项。材料所给不同时期墓葬的差别反映不了贫富差距,排除B项;C、D两项材料无从体现。

2.B【解析】《资治通鉴》崇古重道,重仁政,批判汉武帝的暴政,但忽略了汉武帝开疆拓土、加强中央集权带来的秦亡汉兴的客观效果,有片面性,故选B项。C、D两项材料未体现;材料主旨是对汉武帝暴政的批判,A项错误。

3.D【解析】材料主题是北朝政治复兴,重军功和武力,结合所学可知,北朝创立一系列政治制度,而南方门阀制度腐朽,北方政治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故选D项;A项与所学不符;B、C两项材料没有体现。

4.C【解析】“‘就食’洛阳”说明洛阳粮食供应优于长安,再到开封,无疑都是考虑粮食的供应,粮食物资供应反映了经济重心的转移,故选C项。A、B、D三项也是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

5.D【解析】材料中鲁桓公“弑兄”夺位,滕侯去朝见是反天理的。对滕国国君降而称子,是为了惩治他。胡安国对此等处理是认同的,原因是他处于北宋灭亡、南宋偏安一隅的动荡时代背景之下,希望重建道德秩序,故选D项。A项表述过于绝对,B项与材料不相符,C项与材料无直接关联。

6.A【解析】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清朝农民与土地之间的关系,反映了租佃关系盛行之下农民和土地所有权的关系,故选A项。B、C两项材料未体现,D项是表象。

7.D【解析】材料主要讲的是革命与民变之间的关系,革命成为了发起民变的号召,说明革命的号召力成为时代潮流,清政府灭亡在即,故选D项。材料不能反映农民成为革命运动主力,B项错误。C项材料体现不出。A项表述过于绝对。

8.D【解析】材料主要表明抗日战争中两党再次合作,体现民族主义精神的高涨使阶级矛盾被限制,一致抗日,故选D项。

9.B【解析】统一财经是为了稳定物价,恢复经济,故选B项。A项不符合史实,C、D两项不是主要目的。

10.C【解析】材料主要讲的20世纪80年代价格双轨制,双轨制肯定会带来物价的一定混乱,但却是计划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必由之路,反映了改革的艰难探索,故选C项。材料体现的是国有企业改革,A项错误;B项材料没有反映;材料反映的不是民营企业,D项错误。

11.A【解析】在诺成契约中,缔约的一切形式都被省略了,当事人间的合意成为契约成立的唯一的决定性的因素,这适应了罗马帝国商贸活动繁荣的发展,A项正确;罗马法注重程序,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排除C项;D项“日渐消弭”的说法错误,排除。

12.D【解析】材料中反映的是中世纪欧洲王权和教权关系的不断演变,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斗争,故选D项。第一幅图反映的是王权来自于上帝,君权神授理论强化了教权,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世纪的情况,B项错误。14、15世纪欧洲教皇与教会依然占统治地位,C项错误。

13.C【解析】17世纪圈地运动推动农业生产,C项正确。A项因果关系反了;B项材料不能体现;农业的发展不是阻碍而是推动工业化进程,D项错误。

14.C【解析】1795年宪法制定时,法国革命高潮已经过去,是需要建立稳定秩序、制定法律以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时候了,故选C项。

15.C【解析】19世纪末,资本主义处在上升时期,民主政治趋于完善,工人可以通过合法政治斗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来争取权益,故选C项。材料着眼于生产力的发展,A项错误。当时历史运动要解决的课题是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而不是铲除资本主义本身,B项错误。D项错在“根本”这一说法。

16.A【解析】第三产业发展改变了经济结构,拓展了新的经济领域,故A项正确。第三产业发展不代表第一、二产业衰退,第一、二产业还在发展,B项错误。C、D两项材料中不能直接体现。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2分)

(1)发展历程:

①西周秦汉魏晋南北朝:形成因俗而治制度,相应的民族法制开始建立和发展;

②唐朝:确认本俗法的法律效力,国家法典中第一次明确规定不同风俗习惯的各民族的法律适用问题;

③清代:注意各少数民族所特有的习俗风尚,在立法中根据不同民族的特殊情况作出变通规定。(每点1分,3分)

(2)背景:

①中国古代因俗而治的传统;

②原本的民族法制中的一些内容已经不适应新形势需要;

③西部大开发的进行;

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⑤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发展。(每点1分,任答四点得4分)

意义:

①已初步形成民族法律法规体系,有利于依法治国的实现;

②较好地保障了我国各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和合法权益;

③保障了民族区域自治这一国家基本政治制度的推行;

④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维护地方稳定;

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起到了重要的法制保障作用。(任答三点得5分)

18.(14分)

(1)特点:①尊老敬老的传统(历史悠久),养老院制度不断发展;②注意物质赡养与精神照顾相结合;③养老与孝顺结合起来;④注意正面引导与反面惩戒结合;⑤明清以来民间养老机构发展迅速。(答五点得5分)

(2)原因:①儒家伦理思想对世人影响较大;②统治阶级把孝道作为治国理念,用以更好地维护其统治;③小农经济下的农耕文明,重视家庭传统;④中国古代,老年人是记载和传播知识的重要载体。(答三点得6分)

启示:①多元化配置养老主体;②进一步完善养老相关的法律制度;③最大限度发挥老年人的作用。(言之成理即可,3分)

19.(12分)

观点:恩格斯强调上层建筑对历史进程的影响起到了重要作用。(2分)

或者历史进程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论述:

示例一

上层建筑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比两次工业革命的发生条件就能体现出来。(2分)

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主要发明集中在英国,除了英国具备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市场、资本、技术、劳动力等基本条件外,还有一个前提就是它已经确立了君主立宪制。(3分)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资本主义国家,其中一个重要条件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了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的潮流,欧美各国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3分)

综上,历史进程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不能忽视上层建筑的作用,马克思主义是在与各种错误思想斗争中发展起来的,社会合力论这一论断也说明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开放的理论体系。(2分)

示例二

上层建筑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比欧美资本主义和清朝经济发展状况就能体现出来。

18—19世纪,欧美各国已经确立了民主政体,对外扩张,资本主义发展迅速。清政府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资本主义发展需要的市场、资本、技术、劳动力等基本条件均受到严格限制和不足。

综上,历史进程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不能忽视上层建筑的作用,马克思主义是在与各种错误思想斗争中发展起来的,社会合力论这一论断也说明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开放的理论体系。

20.(14分)

(1)潮流:经济上的工业化和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民族解放运动;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社会主义思想)。(任答三点3分)

联系:工业化与工业革命推动革命改革的潮流和殖民扩张,并使整个社会分裂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在此基础上,民族解放运动与工人运动兴起。(3分)

(2)阐释:(8分)

示例一:选择工业革命或欧美资产阶级统治确立。(1分)

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或欧美资产阶级统治确立,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推动西方殖民扩张,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被动卷入资本主义市场体系,又使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进入民主革命时期;西学东渐不断发展。总之,推动中国社会被动转型,承担了对东方的破坏性和建设性的双重使命,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任答三个方面影响6分,小结1分,共7分)

示例二:选择社会主义思想。

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并广泛传播,推动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工人运动发展;推动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断发展和胜利;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不断中国化。总之,对中国和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示例三:选择民族解放运动兴起。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进入民主革命时期,肩负双重任务,反帝反封建成为近代中国主要任务和潮流;中国各个阶级都进行探索和抗争,爆发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思潮不断兴起。总之,中国革命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相互呼应和支持,推动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发展。

相关推荐全国各市高三历史试题及参考答案汇总(2023)

更多

您可能感兴趣

网站声明: 本站《九校联盟高三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及参考答案(2023)》由"何谓爱人@"网友投稿,仅作为展示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