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指南 生活指南

齐鲁名校大联考高三第二次联测历史试题及答案(2023)

  • 作者:淡 、忘
  • 发布于:2023-03-30 10:23
  • 来源: 网络
  • 我要留言

山东省名校联盟(齐鲁名校大联考)2023届高三第二次联测历史试题是什么?相信这是不少应届考生关心的问题,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

1. 五帝时代指的是古史传说中夏代以前的中国上古时代。根据文献记载,“五帝”的提法当始于西周或春秋时期,目前所见关于五帝时代的文献都在晚商以后。东汉的《越绝书·宝剑篇》记载:“赫胥(黄帝之孙)之时,以石为兵,断树木为官室。”这表明(   )

A. 先民对远古时期记载丰富

B. 五帝时代与考古学发现已经相互印证

C. 古史记录系统的周密完备

D. 传世文献提供了五帝时代存在的可能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五帝”的提法出现在西周或春秋,关于五帝时代的记载在晚商之后,东汉时也出现了对黄帝之孙赫胥的记载,说明并未有五帝时代相关史料的记载,故传世文献只是提供了五帝时代有真实历史背景的可能性,D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先民对远古时期记载丰富,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五帝时代与考古学发现已经相互印证,排除B项;“周密完备”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2. 出土汉简“里程简”对长安到敦煌的驿置(馆舍、邸店、邮驿站点)有详细记录,其中所记载的驿置是附有基本供应和保障设施的停靠站点,而不是一般的地名。该驿置的设置主要是为了(   )

A. 传播农耕技术

B. 发展民族文化

C. 畅通丝绸之路

D. 治理边疆地区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长安到敦煌驿置......附有基本供应和保障设施的停靠站点......”及所学知识可知,从长安到敦煌为两汉时期丝绸之路的北线,为保障其畅通,国家在沿途设置站点及相应的保障设施,C项正确;驿置主要是提供基本供应和保障设施,与农耕技术无关,排除A项;驿置主要是提供基本供应和保障设施,与民族文化无关,排除B项;驿置的设置主要是为了畅通丝绸之路,而不是治理边疆地区,排除D项。故选C项。

3. 考古研究发现,汉唐墓葬根据墓主身份的不同,其形制表现出极为明显的等级差别;而到了宋朝,未获得诏葬的高品官和中低品官的墓葬中则出现了与庶民墓相仿的“从俗而葬”现象。这表明宋朝(   )

A. 社会生活呈现世俗化趋势

B. 封建伦理观念已受到冲击

C. 市民阶层的地位获得提升

D. 国家对社会控制相对松弛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汉唐墓葬在形制上有等级差别,而到了宋朝,部分官员的墓葬中出现了“从俗而葬”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丧葬礼俗背后折射出的是国家一社会关系问题,以宋朝为界,中国社会开启了“世俗化”“平民化”的新阶段,A项正确;封建伦理观念已受到冲击并非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中未涉及市民阶层,排除C项;材料中只提到墓葬形制特点,未能反映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排除D项。故选A项。

4. 清朝的科举考试制度极为严密,除仍实行宋明时期的弥封、誊录之外,还增加了复试制度与磨勘试卷环节,此外对于科场舞弊者亦是严加惩处。这些做法(   )

A. 扩大了统治基础

B. 保证了科举制度规范有效运行

C. 实现了社会公平

D. 消除了科举中的徇私舞弊现象

【答案】B

【详解】清朝除了延续宋明时期的考试环节外,又增加新的制度与环节,加强了对科场舞弊的惩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府加强对科举考试各个环节的要求,保证了科举制度规范有效运行,B项正确;科举制的推行扩大了统治基础,但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科举制有益于社会公平,而非实现了社会公平,排除C项;材料的做法有利于消除科举中的徇私舞弊现象,而非消除了科举中的徇私舞弊现象,排除D项。故选B项。

5. 晚清税则在计量规格和计量单位的使用上,经历了由中式主导到中英混合使用再到以英制为主的国内标准化与国际同步化的转变。这一变化反映出(   )

A. 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

B. 救亡图存的逐渐深入

C.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

D. 天朝上国观念的消亡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晚清税则在计量规格和计量单位的使用上,经历了由中式主导到中英混合使用再到以英制为主的国内标准化与国际同步化的转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税则的变迁直接涉及国与国利益的调整,主权国家都以本国利益最大化来制定税则,晚清税则的变迁是一种被动的变迁,其变迁的目的是为了迎合列强利益的需要,晚晴时期列强侵略不断加剧、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促使晚清政府在税则计量规格与计量单位的使用上,不断进行标准化的改革,满足西方列强打开广阔中国市场的需要,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救亡图存的逐渐深入,排除B项;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是在新航路开辟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天朝上国观念的消亡”此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6. 五四运动前夕,《申报》对马克思主义的报道多以反映各方思想和动向为主;到五四运动期间,《申报》则多次发文报道、声援学生运动,随后又以广告的形式直接宣传马克思主义及其相关刊物。这说明《申报》(   )

A. 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

B. 有效拓展了国人的国际视野

C. 具有一定进步和正义的立场

D. 直接推动了五四运动的进程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中五四运动期间《申报》发文报道、声援学生运动,宣传马克思主义,可知《申报》具有一定进步和正义的立场,C项正确;《申报》并非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 ,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主旨信息并非是有效拓展了国人的国际视野,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直接推动五四运动的进程”此表述不符合史实,《申报》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排除D项。故选C项。

7.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运动中的最大要素”“大量的贫苦农民能和工人握手革命,那时可以保证中国革命的成功”等重要论断。这些论断(   )

A. 表明农民是革命的中坚力量

B. 为中国民主革命指明了方向

C. 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D. 提供了土地革命的理论依据

【答案】B

【详解】材料强调农民与工人的联合,可见是在建党初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党的二大根据国情对农民重要地位的分析和判断,强调要实现农民和工人的联合,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农民和工人阶级的联合,且最大要素不等同于中坚力量,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不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不是土地革命,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8. 下图为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的工业版画《热火朝天》,真实地描绘了当时车间工人分工明细、热火朝天的工作场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

齐鲁名校大联考高三第二次联测历史试题及答案(2023)图片由网友“淡 、忘”提供

A. 逐步建成门类齐全工业体系

B. “一五”计划已经基本完成

C. 人民投身国家建设的热情高涨

D. 国民经济得到了全面恢复

【答案】C

【详解】由材料可知,版画描绘了工人如火如荼地开展工业生产的场景,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投身国家工业建设的史实,C项正确;从“一五”时期到“四五”时期,我国逐步建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基础项目,排除A项;1956年底,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排除B项;到1952年底,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奋斗,国民经济获得全面恢复并有了较大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9. 1985年1月,国务院决定取消对企业超产自销工业生产资料的加价幅度限制,由供需双方协商成交,对统配煤矿实行承包制,超产油品实行市场调节价。这表明我国(   )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

B. 经济体制改革正逐步深化

C. 重视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D. 企业已拥有生产的自主权

【答案】B

【详解】由材料可知,国家逐步把市场机制引入到大中型企业的生产与交换中,扩大了市场形成价格的范围,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部分,B项正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在1992年才提出,排除A项;材料中只提到扩大市场形成价格的范围,其主导作用无从体现,排除C项;D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0. 12世纪中叶,英国亨利二世出台了“盾牌钱”政策,即允许一部分骑士交纳代役钱——盾牌钱,以免除每年对国王负担的40天军役。国王用此项收入招募常备雇佣军,从而减少在军事上对骑士的依赖。“盾牌钱”政策的出台(   )

A. 增强了英国政府的财政实力

B. 标志着英国骑士制度的瓦解

C. 有利于推动英国王权的强化

D. 加速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C

【详解】由材料可知,“盾牌钱”政策减少了国王对骑士的依赖,国王通过招募雇佣军提升对军队的掌控能力,有利于推动英国王权的强化,C项正确;“增强了英国政府的财政实力”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盾牌钱”政策推动了骑士制度的瓦解,但并不是骑士制度瓦解的标志,排除B项;12世纪中叶英国商品经济有所发展,推动了“以钱代役”的“盾牌钱”政策的出台,该政策也进一步推动了英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当时资本主义尚未兴起,排除D项。故选C项。

11. 近代欧洲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出现了“许多金匠、石匠、木匠和其他那些可怜的工资劳动者一夜之间都变成了优秀的神学家”的社会现象。这场运动是(   )

A. 文艺复兴

B. 宗教改革

C. 科学革命

D. 启蒙运动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金匠、石匠、木匠等变成了神学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教改革产生的加尔文新教鼓励人们创造财富,简化宗教仪式,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很多手工业者加入加尔文教,B项正确;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科学革命强调“科学与实验”,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启蒙运动以“理性主义”为指导思想,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2. 下图为1870—1910年世界船舶吨位数变化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齐鲁名校大联考高三第二次联测历史试题及答案(2023)图片由网友“淡 、忘”提供

A. 全球贸易网络的形成

B. 铁路运输业的迅速发展

C. 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

D. 工业革命的进一步开展

【答案】D

【详解】据图可知,1870—1910年间世界船舶总吨位数增加,其中汽船吨位数增加,帆船吨位数减少,表明航运业不仅取得巨大发展,而且正逐步实现海上运输工具的机械化,这得益于工业革命的进一步开展,D项正确。全球贸易网络的形成强调的是世界联系的加强,排除A项;铁路工业的发展强调的是陆上交通业的发展,排除B项;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强调的是世界联系的加强,无法解释这一时期世界船舶吨位数中帆船吨位数减少、汽船吨位数增加的现象,排除C项。故选D项。

13. 1920年底,俄共(布)第一次国民教育问题会议决议将七年制学校定为普通学校的主要形式,并在此基础上设立学制为3-4年的中等技术学校和职业学校。此后,俄罗斯联邦教育人民委员部通过法案,亦决定把原第二级学校改组为中等技术学校。这些措施旨在(   )

A. 完善教育结构层次促进教育发展

B. 保障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C. 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培养必备人才

D. 强化普通学校与实际生活联系

【答案】C

【详解】结合苏俄(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相关史实,可知材料中政府加强中等技术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工业化培养人才,C项正确;A项并非材料主旨,排除A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1920年底因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被取消,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4. 有学者认为,英国对日政策在七七事变后由绥靖政策转变为被迫的援华抗日政策。但事实上,1938年英国向日本的出口物资中军用物资占17%,其出口总额占日本进口总额的20.79%,而这期间英国却拒绝向中国提供财政援助。英国的做法是为了(   )

A. 避免战争形势恶化

B. 联合美国引火苏联

C. 维持亚洲均势局面

D. 通过妥协保全自身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英国对日政策......转变为被迫的援华抗日政策......但1938年英国向日本的出口物资中军用物资占17%......却拒绝向中国提供财政援助”及所学知识可得知,英国并未真正地援助中国抵抗日本,这实际上是绥靖政策的延续,说明英国为维护其自身利益,实行保全自身对日妥协的政策,D项正确;英国的妥协政策纵容日本的侵略行为,恰恰会使战争形势恶化,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美国与苏联,排除B项;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华,亚洲局面已失衡,纵容日本略侵行为只会加剧局面失衡,排除C项。故选D项。

15. 1951年出版的美国文学作品《麦田里的守望者》讲述了一位想做麦田守望者的中学生霍尔顿,只身在纽约的繁华街区游荡时所经历的从憎恶虚伪、追求纯真到最终屈从社会现实、梦想破灭的心路历程。由此可知,该书意在(   )

A. 剖析冷战态势下人们的矛盾心理

B. 唤起民众对战后家园重建的信心

C. 揭示二战后美国社会的道德危机

D. 反映美国由繁荣走向衰落的现实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麦田里的守望者》侧重描述的是主人公在繁华的纽约从憎恶虚伪到屈从现实的心路历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刚刚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纽约就是美国实利主义社会的一个代表,说明该书意在揭示战后美国社会的道德危机,C项正确;冷战态势下人们的矛盾心理并非作品集中反映的问题,排除A项;该书并非意在唤起民众对战后家园重建的信心,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信息并非反映美国由繁荣走向衰落的现实,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第16题13分,第17题15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5分,共55分。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禁酒令:保民生?护社稷?

材料一 尽管乾隆帝在各省大力推行严禁烧锅(制酒的作坊)政策,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地方督抚很难贯彻这一政策。“因利之所在,人所必趋”“五省之民,执此业者不可胜计”“烧锅方经查拿,而又闻彼处复行开设”“虽经严禁,终莫能断绝也”。于是乾隆后期对烧锅的严禁发生了明显变化。乾隆十六年(1751年),严禁政策有所松弛。到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部分地区恢复了烧锅税。

——摘编自牛贯杰、王江《论清代烧锅政策的演变》

材料二

齐鲁名校大联考高三第二次联测历史试题及答案(2023)图片由网友“淡 、忘”提供

图:中国古代高梁种植面积的变化趋势

—摘编自赵利杰《试论高粱传入中国的时间、路径及初步推广》

材料三 据记载,乾隆十八年(1753年)四月,以承德、辽阳等地区为例,当地粟米价格自八钱至一两四钱不等,高粱价自五钱五分至四分不等。在山西榆次、朔州等地,酿酒基本利用高粱,依照酒的品质优劣,价格每斤70钱到100钱。

—摘编自罗格《食物改变历史(上卷):五谷兴替背后的社会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前期禁酒令的实施状况,并分析其成因。

【答案】

说明:材料一的信息反映了乾隆时期各省虽然严格执行重农抑商政策,严格禁酒,但是由于各省税收及经济发展的原因,禁酒政策难以贯彻,后改禁为税。

根据材料二可知,在清朝之前,作为酿酒原料之一的高梁种植面积并不大;到清朝时,虽然一直禁酒,但高粱种植面积却仍有大幅度提高,可见禁酒令没有发挥实际性的效果。

综上所述,清朝前期的禁酒令实施效果不佳。

原因:在清朝,酒是大众生活的一部分,百姓自酿自用或是商业化生产都很普遍,故禁酒令的实施难度较大。用高粱酿制烧酒,成本低收益高,能帮助百姓更好完成赋税。一概折银的赋役制度以及烧酒的高额利润使禁酒令难以推行。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革命之事毕矣,而革命(武昌起义)之目的则尚未全达,是何也?不良之政府虽倒,而良政治之建设,则未尝有也。……而政治之纷扰,无一定策划如故也;政治之污秽,无扫荡方法如故也。

—摘编自宋教仁《代草国民党之大政见》(1913年)

材料二 我以世界革命运动自俄革命成功以来已经转了一个大方向,这方向就是“无产阶级获得政权来改造社会”。不懂的人以为无产阶级专政是以暴易暴的,不知列宁及万国共产党已再三宣言,专政是由资本主义变到共产主义过渡时代一个必不可少的办法。……试问政权不在手,怎样去改造社会?……战胜的国际的托拉斯的组织(指国际联盟)将越发巩固,工人真是动也动不得了!第二次资本家的大战战场必在中国。我们还不应准备么?

—摘编自蔡和森《关于中国革命问题致毛泽东同志的信》(1920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民国成立初期的政治状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蔡和森的革命观。

【答案】

(1)北洋军阀专制独裁;军阀混战割据,政治上分崩离析;先后发生“二次革命”、护国战争、护法运动等维护共和事件。    

(2)从蔡和森革命观形成背景的角度。如: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从蔡和森革命观的内容的角度。如:中国革命是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中国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是推动中国革命发展的有力武器。

从蔡和森革命观形成的影响的角度。如:蔡和森的革命思想传播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民教育的奠基

材料一 第四十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方法为理论与实际一致。人民政府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学法。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年9月29日)

材料二

一、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建设新民主主义教育。

二、创办人民大学,培养建设人才,这是完全新式的高等教育的起点。同时普遍举办工农速成中学,把工农干部培养成知识分子。

三、老区教育,现在以巩固与提高为主,解决师资、教材问题。

四、新区教育工作的关键,是争取团结改造知识分子。此外,必须维持原有学校,逐步改善。

五、新区学校安顿后的主要工作,是进行政治与思想教育。

六、积累经验,逐步改革旧教育制度。

七、对中国人办的私立学校,一般采用保护维持,加强领导,逐步改造的方针。

—摘编自钱俊瑞《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要点》(1949年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人民教育的奠基”进行历史阐释。

【答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面临着巩固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任务,国际上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封锁。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对旧教育体系实行接管和改造。

人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学法,拉开了新中国教育奠基工程的序幕。在不同地方分别采取不同的教育政策,体现了新民主主义教育的性质。在人民教育的奠基中,关注兴办工农速成中学,把工农干部培养成知识分子,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人才。

这逐步消除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文化侵略,维护了中国的教育主权,为新中国发展培养了人才,奠定了人民教育的基础。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列为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和富兰克林·罗斯福演说的内容节选。

齐鲁名校大联考高三第二次联测历史试题及答案(2023)图片由网友“淡 、忘”提供

注:以上演说一、二属于威尔逊,演说三、四属于罗斯福。

—摘编自陈飞《影响世界最强音——美国总统演讲全集》、查明建等《富兰克林·罗斯福经典演讲词赏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美国外交政策自拟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答案】

论题:美国外交政策随时势发展进行调整,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

阐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初期,美国宣布中立,同交战双方进行贸易往来,获取了巨大经济利益。随着德国无限制潜艇战的开展,美国利益遭受严重损失,美国宣布对德作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孤立主义”盛行,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试图扩大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但收效甚微。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期,为避免卷入战争,美国颁布《中立法案》,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德日法西斯的侵略。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后,美国逐渐放弃中立政策,颁布《租借法案》,采用除了战争以外的方式援助英法等反法西斯力量。随着珍珠港事件的爆发,为维护国家利益,美国积极向日本宣战,并加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积极谋求世界霸主地位。总之,无论是“孤立主义”政策,还是积极参战,美国都在最大限度地维护自身利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世界超级大国,改变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

相关推荐全国各市高三历史试题及参考答案汇总(2023)

更多

您可能感兴趣

网站声明: 本站《齐鲁名校大联考高三第二次联测历史试题及答案(2023)》由"淡 、忘"网友投稿,仅作为展示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