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景点 江西 上饶 万年县

万年仙人洞、吊桶环遗址

万年仙人洞、吊桶环遗址是重大的考古发现
  • 更新:2021-01-27 22:02
  • 网友“凉雨初夏”分享
  • 区域:江西上饶
  • 地址:江西省上饶市万年县大源镇

万年仙人洞、吊桶环遗址内发现了远古人类驯化野生稻谷的实物证明,是足以令考古界震动的一次考古发现,意义深远。这一处遗址的发现,将人类种植水稻的历史向前推进,此外,这里还发现了古老的陶器,告知世人:早在远古时期,人类就学会了制作器皿。

万年仙人洞、吊桶环遗址图片由网友“凉雨初夏”提供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片由网友“凉雨初夏”提供

万年仙人洞、吊桶环遗址简介

万年县仙人洞遗址位于江西省上饶市万年县大源乡境内,地处赣东北石灰岩丘陵地区的一个山间盆地。仙人洞遗址的洞口朝向东南,洞口开阔并向前伸展,呈岩厦状,剖面呈弧形。

野稻驯化起于是、烧土成器始于斯、刻符记事源于此、物食易换发于兹。这里不但是野稻驯化的发源地,也是世界上最早陶器的出土地。在这个长60米,宽25米,高3米的球型洞穴中, 充满了人类先祖们留下的气息和智慧。

仙人洞位于万年县东偏北约12千米。这里群山环抱,形成了葫芦形的大源盆地。盆地东西长约4000米、南北宽约1000 米,北面是石灰岩构造的大、小荷山,相对高度在50—300米之间,南面是洞口,大源盆地东面有条大源河,流经仙人洞旁。

这里石灰岩溶洞发育,经过漫长的地质时期,山体裂隙流动的水可将石灰岩溶蚀,以致塑造出各种地下景观。世界上发现的人类早期居址很多在石灰岩洞穴内,因为这种洞穴冬暖夏凉,适宜人类居住。

遗址的发掘

从20世纪60年代起,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先后进行了5次考古发掘,其中2次是中美联合进行农业考古。这5次发掘科学完整地揭示了人类由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地层堆积。

中美合作考古的首要收获就是完整地揭示了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的地层堆积,证实两洞穴处于同一地理单元,它们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内在联系,它们应属于同一聚落人群的先后两个活动地点。

两洞穴的地层堆积涵盖了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中石器时代(或称旧石器末期)再到新石器早期的完整地层序列。也就是说,它提供了一个研究人类如何从旧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的完整文化演进的地层。这种科学完整的地层堆积,从目前已知的考古资料看,不仅在中国少见,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

从考古报告中有关遗迹、兽骨和植物遗存在各个时期出现的情况可知,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的人类活动流动性仍然很大,特别是在距今2.5万至2.3万年间,生计方式以狩猎为主,主要的猎物为斑鹿、麂、麝、獐等鹿科动物和野猪等大中型哺乳动物。在这两个地点遗留下来的各类文化遗存都比较单纯也比较少。

在旧石器时代中期,大型砾石工具逐渐增加,反映了采集活动在当时生产中的比例开始加大。在距今2万至1.2万年间的晚期前段,是地球最后一次冰期的最寒冷时期。

这个时期,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的人类活动的稳定性增强。石器中以片岩为原料的大、中型砍砸、切割与研磨工具构成了石器组合的主体,说明采集活动逐渐成为当时取食经济的主体。在植物遗存中,出现了大量的稻属植硅石。

这里还发现了迄今所知东亚乃至世界上年代最早的陶器,器物种类有釜和深腹钵两种,很可能与采集经济有关。骨器中鱼镖和镞的数量增多,说明狩猎的方式和狩猎比较灵活的动物的能力增强。骨器中的锥、针、蚌刀等则与制作皮衣皮具有关

先民从采集野生稻到学会人工栽培水稻的漫长变化过程,证明中国是世界栽培稻起源地之一;原始陶器、稻属植硅石和骨器上的刻符、记数及蚌饰品等标志着原始手工业、原始农业、原始艺术的产生,这些都是早期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重大发现与发明。

重要新闻

1995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2010年江西万年“万年稻作文化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全球环境基金授予“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2013年2月,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发掘出的陶器被美国《考古》杂志评选为2012年世界十大考古发现。

江西上饶最新景点

您可能对下列遗址也感兴趣

网站声明: 本站《万年仙人洞、吊桶环遗址》由"凉雨初夏"网友投稿,仅作为展示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