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景点 山西 长治 壶关县

壶关女娲洞

壶关女娲洞堪称太行山奇洞,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
  • 更新:2020-12-07 17:50
  • 网友“泪沾青衫湿”分享
  • 区域:山西长治
  • 地址: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桥上乡杨家池村

壶关女娲洞具有在当地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今天就让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介绍壶关女娲洞的相关内容吧!

壶关女娲洞图片由网友“泪沾青衫湿”提供

地址

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桥上乡杨家池村

介绍

女娲洞原名女妖洞,因旅游开发改为现在的名称。暂不论改名的原因,但我想如果叫女妖洞,游客谁敢进去呢?好在这里的确有一定的观赏价值。

女妖洞在悬崖绝壁上,5亿至4亿年前形成的天然石灰岩溶洞。女妖洞距离崖底有20米。资料上讲女妖洞洞口常年往外流水,雨季洞水如柱,喷射而出,从20米高的悬崖峭壁上跌下来,落到20米外山坡上,涛声如雷,气势壮观。旱时水流如带,沿着裸露的岩壁流下,汇入崖底深潭。

太行山与女娲洞

千百年来,有关女娲“炼石补天”和“兄妹成婚”等神话传说广泛流传、脍炙人口。对于美丽动人的故事传说,人们只是局限于欣赏、陶醉或玩味、品评,并没有什么人去认真地追究和严肃地思考这些传说故事的产生原因和来龙去脉。“神话传说是历史的影子”,女娲、伏牺“兄妹成婚”故事所说的“昆仑山”,实际上就是指西北地区“昆仑山”余脉延伸所致的山西太行山地区。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太行山除了又名“太形山”、“五行山”之外,古代还有过“女娲山”和“皇母山”的别名。与几千年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为数众多的男性“天子”相比,女娲所享受的这一殊荣,真可以说是得天独厚、绝无仅有。 据南宋罗泌《路史》载:“‘女娲’又曰‘皇母’。注‘太行’一日‘皇母山’,亦曰‘女娲山’。”又崔伯易《感山赋序》曰:太行一名“皇母”,一名“女娲”。又据《泽州府志》卷六“山川”: “阳城县·莽山:县东南四十里。谓汉光武追王莽至此。俗称‘王莽山’……田氏曰:《水经注》沁水以西为王屋山,则此山即王屋。

崔伯易《感山赋》云:一日‘皇母’。云女娲于此炼石补天。按:今(河南)济源有‘女娲山’,一日‘女山’,古老言为‘皇母山’,地界相接。”

据以上记载可见:以“女娲山”命名太行山的重要原因,是在距今八九千年的远古时期,人类儿女在遭受了严重的洪水和强烈的地震灾害以后,在太行山地区进行了长时间、大面积的抗灾救灾活动,拯救了无数中华儿女的宝贵生命。

古代山西“土瘠民淳,俭而好礼。不经之祀,绝而弗尚”。(元朝宋翼《新修成汤东庙记》,泽州府志卷45)根据古代《礼记》“法施于民则祀之,能抗大甾则祀之,能御大患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的礼制原则,太行山地区人民不仅在当年女娲所经行和活动过的地方修建庙堂、行宫以供祭祀,而且把她居住、活动过的“太形山”改易命名为“女娲山”、“皇母山”,可见女娲在这里所享受的尊重之隆和规格之高。据《列子·汤问》记载:“昔者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天)阙,断鳌之足以立四极。其后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

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这则记载所说的“天倾西北,地陷东南”情况,在山西晋东南太行山地区很多地方都可以亲眼看到。不少山脉断层纹理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倾斜降低状态。这种地质结构,只能是远古时期地球大陆板块互相冲撞,造成边缘断裂、抬升所形成。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渗杂、混和着中华民族祖先对远古人类灾难历史的久远记忆。

山西长治最新景点

您可能对下列洞也感兴趣

网站声明: 本站《壶关女娲洞》由"泪沾青衫湿"网友投稿,仅作为展示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