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指南 教育指南

深圳高三二模语文作文题及范文点评(2023)

  • 作者:君无戏言
  • 发布于:2023-04-27 11:33
  • 来源: 网络
  • 我要留言

全国各地网友都非常关注深圳高三二模语文作文题及范文点评(2023),尤其是的小伙伴,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本地屋为大家整理的详细内容吧!

深圳市2023年高三二模语文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清代思想家王夫之有句名言:“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定理”,可理解为不变的原理、规律;“定法”,可理解为不变的方法、策略。今天,这句名言仍然值得人们深思。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深圳市2023年高三二模语文标杆样卷9篇及点评

1号文:

深圳高三二模语文作文题及范文点评(2023)图片由网友“君无戏言”提供

循定理之光,探新法之道

①王夫之言:“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即天下有不变的原理却没有不变的方法,其对理和法的认识于当今世界仍富极大启示之意。我认为:我辈当循定理之光,探新法之道。

②理,即原理与规律;法,即方法与策略。定理是先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吾等头上熠熠之星光,给予我们普适原理的指导。新法是吾侪青年需积极探索之道,于新时代开辟新路径,致力于民族复兴之春潮。法同理相辅相成,在辩证统一中焕发强大的力量。语文阅刊(yuwenyuekan)

③定理为新法提供遵循,使新法在正确方向上突破。若无定理之指引,再多为新法致力的新生力量终为绳头小卒,晕头转向,难成大事。只有将探新法的力量用于定理之上,方可借风而动,行践履之。中国航天“天问”问天,“羲和”逐梦,“嫦娥”探月,“北斗”翱翔,无数的突破皆在几十载积累的精确数字、天体运行规律的基础上取得的;袁隆平挖掘水稻生长周期和杂交规律,继而破新法,“喜看稻菽千重浪”。因而,定理为新法奠定基础,提供遵循。我们当循定理之光,在原有规律的指导下探新法之道。

④新法是在探索和追寻定理,使定理得以继承发展。世界万物处于不断地运动、变化、发展之中。倘若固守陈旧方法,“守前所为而已”,则将难以发展新理,泯灭于浩浩汤汤的世界浪潮。只有开辟新方法新策略才能促进发展,推动中国号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君可见钱七虎探寻国防工程建设原理,开辟防空洞新法;君可见李佳琦开电商直播之路,把握市场取向原理;君可见中国借“一带一路”之议,发展世界大发展之理……静言思之,新法发展的探求真理,我们当探新法以循定理。

⑤于此,我们当把握和遵循规律,同时也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前人之路可循,我辈之路创新”,在当今波诡云谲之大变局,要循定理探新道。揆诸当下,不少青年安于现状无所作为,某大国逆世界规律实行贸易战,此皆不利于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只有循定理之光,探新法之道,方可互利共赢,铸就美丽中国。

⑥上有定理为我们指引方向,下有时代之春风给予我们探求新路的力量。我坚信,华夏之红旗必定于世界之巅迎风飘扬,中国之巨龙必定盘旋于青山之上。

【评分】20+20+20=60

【点评】

本文评定等级为一类(上)。

从某种角度来说,一号文(最优标杆卷)应该是写出这道作文题接近理想中的样子。这道作文题,古之名言在先,定理与定法,一有一无;今之“深思”在后,从古而今——此题可谓“简约而不繁复”。虽则简约,却是写作的关键指向。王夫之“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为定题意之内核,确定意义,并于思辨中而显现作者思维深度与逻辑力量;“今天,这句名言仍然值得人们深思”,起写作引导之功,关联当下,以“合为时、合为事”的写作价值观而显现思维之上的家国情怀与天下视野——正是这两处,才是立德树人的题中之义,也在这两处,显示出写作者的思维品质与表达功力。

以下分而析之,以示优秀标杆作文的引领价值。

一、对题意之“核心”内容的充分释能。

主要体现为3点。1.论述文之“论”的切合题意。比如文章的标题、中心论点和分论点,都能始终围绕作文题目的“初始概念”——“定理”与“定法”展开,标题“循定理之光,探新法之道”与中心论点只有“我辈当”之差别,语意相同,以“循”与“探”建立“定理”与“定法”的关系,一是精神指引,一是道路追求,彼此互存。2.“初始概念”的分解集中而严密。主要是文章第②段。这一小段作文题目中的概念集中“登场”,先分后合,分论简洁恰当,合论辩证统一,让文章有了向深处探求的力量。3.文章在分论点之间形成逻辑链条。分论点一“定理为新法提供遵循,使新法在正确方向上突破”;分论点二“新法是在探索和追寻定理,使定理得以继承发展”;分论点三“于此,我们当把握和遵循规律,同时也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分论点一二为大、小前提,分论点三为结论,三者形成“三段论”式论证结构,自然强化了文章结构的逻辑力量。

二、写作“合为时、合为事”价值体现。

“今天,这句名言仍然值得人们深思”“……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两句话体现了写作对时间(今天)、写作主体(人们、你)的规定性,也正好切合名言“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中“天下(或‘天下人’)”的定位。文章在论述定理与定法逻辑关系中,紧扣正反两面现实素材加以析证:中国航天发展的道理与现实,袁隆平探究水稻杂交的定理以及对定法的突破,“君可见”引出钱七虎、李佳琦以及中国一带一路的发展;反面析证方面则引述了中国某些青年的无所作为以及某大国的逆世界发展之定理的贸易战等,这无疑让写作在析证的同时,也关联到现实生活,以显示写作者对现实的关切深度。同时,“我们”“我辈”“吾侪”等写作思考主体的频繁出现,让析理与文章的青年立场融合,文中有时,文中有事,文中有我,主动体现“立德树人”这一高考的考查最大选项。

三、思辨力及语言表达力对论证分析效果的增强。

王夫之这句“天下”名言本身就自带思辨性,因而,对“定理”与“定法”关系的思辨,也是写作的思维必选项。本文的表现这种思辨力时,运用了丰富而复杂的复句句群,这一优势,以③④两段表现最为突出。“若无”“只有……方可”“继而”“因而”“倘若……则”“只有……才”……复句或复句群在思维表达上起到强化的功能,是写作者思辨力量的外化。论述文的力道,还体现于语言的表达力上。比如论点句或分论点的简捷,以短句为主;分析论证性语言的充分性,如举例“中国航天”的那一处,以整句为主,“君可见”三处,则整散结合;鼓动性语句,如文章结尾,以比喻性、形象性语言为主。诸如此类,皆对文章的表达力增色甚多。

当然,“君可见”“揆诸当下”之类的说法,也可能会因近几年(尤其是近段时间)在考场作文中的高“出镜率”,可能给人带来“不适感”,这可以“换而言之”。毕竟,联系现实、关联当下是写作的不变“定理”,但如何表达,则是“无定法”,可以有所创新。正如理学大师周敦颐言“文所以载道也”,此为天下写作“有定理”;一代文宗韩愈言“陈言务去”,则为天下写作表达“无定法”。在考场写作上,岂不也是“有定理而无定法”?

2号文:    

遵循“定理”,灵活用“法”

古有言:“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此言确之。定理,是为基本原理,以不变应万变;定法,是为固定的方法。不守定理是为逆流,守定法是为固步自封。因此,吾侪青年应谨明遵循“定理”,抛弃“定法”,灵活变“法”,方能助力人生的大有为。明理之定,知法之变是为重中之基。

理是法的基础,法是理的实践,不守定理不可,固守定法亦不可。唯有守理变法,方能大有可为。

定理是一切的根本之基,不可变,为“法”的实践奠定基础,不守定理则是逆流倒施。定理作为基本的原理、规律,在方方面面均已定下基架,在定理的地基上筑楼,方得高楼大厦。反之则是摇摇欲坠,定理之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解题时,只有根据正确的公式方能得出最终答案;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时期,当时没有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力发展超过生产关系(此处分析欠严谨),致使三年困难时期。定理,作为总结的客观原理所在,有其存在与发生的必然性。它是一切的根基的指导。因此,世有“定理”,而不循定理是倒行逆施。语文阅刊(yuwenyuekan)

定法是指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方法。我们所处的情况恒处变化之中,“法”不可能“定”,故无“定法”。法以理为基础,理可定,法却不可,这是由事物的变化状况来决定的,亦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方法论所言。古有“祖宗之法不可变”之说,清朝固守“天朝上国”这一思想,终至甲午中日战争换来惨痛教训;苏联数次改革始终没能触及“苏联模式”这一弊处,固守其法,至于解体之下场;而中国在新时期改革开放,灵活用法,抓住时机,经济迅速发展。个人的情况不同,社会的发展阶段不同,国情间亦不可能相同。因此,“法”也不能“定”,应根据不同情况,灵活改变,而非固守定法,自断前路。

理,是科学性的基本原理,有其“定”之必要;法,是不同情况下的不同方法,有其变之必需。因此,理要定,而法不可定,“世有定理而无定法”之言,由此得之。

在新时代,我辈青少年应谨明这一观点,在实践中循定理,变定法为发展之道。从《肘后急备方》(应为“《肘后备急方》”)中发现青蒿素提取方法,为治疗疟疾打开新局面,这不正是于定理中发现“变法”的一个正确案例吗?吾侪青年诚应以此为榜样示范,在人生路中明定理,知变法,助力人生。

“和光同尘,与时舒卷;鳞翔潜翼(应为“戢鳞潜翼”),思属风云。”愿吾侪青年能明理之定,知法之变,助力梦想远航!

【评分】19+19+19-1=57

【点评】

本文评定等级为一类(中)。

这篇文章在寻找标杆文的时候能够脱颖而出,主要在于“剖”与“析”。看到它的时候,有种“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感觉。这里所谓“众”,即从我们眼前流过的文章,多呈现出“观点+事例”的形式,而少有敢于让思维在“定理”和“无定法”中“少驻初程”,展开笔墨去阐释的;而这篇文章能成为众里之“他”,就在于作者敢于并善于停下脚步去深入阐释。虽然没能打破砂锅“思”到底,但作者能立稳概念、咬紧关系,试着去剖一剖、析一析,已经显出了众中之异,足够让人眼前一亮了。

论述文,顾名思义,重在议论阐述。这篇文章有这样几处值得我们借鉴:

1.立稳概念,阐释内涵。概念是思维的细胞,是对事物作出判断的基础。费孝通先生说,概念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工具。因为阐释概念内涵,能帮我们直达事物的本质;弄清概念的外延,能帮助我们理清道理所涵盖的范畴、类别或事例。如果说作文答题卡是思维的跑道,那么概念就是逻辑思维纵马奔驰的起点。有些考生写作中忽略了概念,或者对概念缺乏阐释,使得思维的坐标缺少坚实的原点,观点打包,多少显得空泛浅表。本文作者开篇就抓住“定理”和“定法”进行简要阐释,并反面假设“不守定理是为逆流,守定法是为固步自封”,推理出中心论点,这样说得实在,论得清楚。

2.咬紧关系,辩证思考。考生面对材料中的 “有定理”和“无定法”往往分而析之,各行其道。本文在第二段即以“理是法的基础,法是理的实践”的整句,简要阐明二者辩证关系,为后文议论立片言以居要,显得简洁而大气。而后文“定理是一切的根本之基,不可变,为‘法’的实践奠定基础”“法以理为基础,理可定,法却不可,这是由事物的变化状况来决定的”两个分论点,则在此辩证关系的视阈下阐述变与不变的区别,在彼此联系的基础上生发新的观点,自始至终彰显了整体观照的思维。

3.善于论证,由果溯因。凡理,须说得清、道得明,才能让人信服。但是不少考生写作中往往把“论”理“析”理给忘记了,直接在文章“强词夺理”,那意思是,我既说了,就是“定理”,你接受就行了,无须质疑“为什么”。那是把读者当作被动的接受者。但是,任何一位读者都有自己的思维、立场或态度,何况我们的读者是思想相对成熟的阅卷老师?本文作者很善于说理,不仅解释概念“定理”“定法”是什么,表明观点是什么,还深入分析为什么持有这样的观点。作者或假设分析,或以“地基上筑楼,方得高楼大厦”比喻论证,或以“反之”进行对比论证,或以“由事物的变化状况来决定的”探寻决定性因素,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导出“方法论”的因素,以“理,是科学性的基本原理”“法,是不同情况下的不同方法”的不同性质来解答不变与变的原因……总之,作者的思维总是不时探入底里,为我们揭开观点深处的逻辑,让我们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当然,作为考场限时作文,这篇文章在观点的逻辑层次、剖析的深入与阐述的严谨等方面还有值得反思的地方。但是,当我们对文章“应有的模样”怀着深深的期待,而埋首众里寻他的时候,作者的确给了我们一个漂亮的回应。

3号文:

循守(定)理而破定法,开辟特殊发展路

王夫之有言“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斯言诚哉,可谓是帮助我们上究一国发展道路,下谋个人发展的“定理”。身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我们仍需汲取古人“有定理而无定法”的智慧,促个人与国家发展。

“定理”乃规律,如明灯指引发展前路;“定法”乃成法,若拘泥定法,可谓画地为牢,束缚发展脚步。今天,我们诚应乘定理之风,循定理之光破定法束缚,开辟符合自身实际的特色发展道路。

循定理,是开辟发展路的前提,为发展提供助力。

《老子》有言:“道法自然”,古人早已认识到规律的重要性,“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之定理告诫君王顺应天理民心,二十四节气之定理指导劳动人民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定理”实为促发展的良方。揆诸近代,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使旧中国天翻地覆慨而慷,“定理”照亮了发展的康庄大道。由是观之,今天,我们仍需要遵循定理,尊重规律助力发展。

然而循守(定)理不是守本本主义,教条主义,拘泥于“定法”,定法束缚发展道路。语文阅刊(yuwenyuekan)

王安石曾痛言“士大夫多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批评固守定法之人,掷下“祖宗之法不足畏”的变法决心,他看到了唯有突破定法束缚才能挽大厦之将倾。放眼党史百年,正是突破俄国“城市中心论”之定法,使中国共产党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特色道路,正是突破苏俄全面公有化的定法,突破欧美资本原始积累之定法,才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光辉成就。由是观之,唯有破除定法束缚,保持自我特色,开辟自我发展之路,才能驶向发展的快车道。

今天,千篇一律的旅游小镇令人直呼乏味,五花八门的学习秘诀使人感到“乱花渐欲迷人眼”,我们不妨汲取这“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之智,在尊重定法(定理)的前提下,理性审视自身,发掘自我特色,摒弃定法,开辟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的发展道路。

“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吾侪青年,诚应积极探索规律,“究天人之际”,寻定理智慧,尊重规律,带上定理的光出发,突破成法之囹圄,找寻自身之特色,则必将一往无前,登顶为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舞台上一展大有可为的青春风采,书写属于自己的人生华章,共奏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最强音!

【评分】17+18+17=52

【点评】

本文评定等级为二类(上)。

本文对题意理解非常准确。其准确性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对材料关键词“定理”“定法”的把握,第二是对“今天,这句名言仍然值得人们深思”的回应。尤其是第二个方面的写作,值得推崇。在其他同学多以一个段落比较机械地联系现实谈这句名言的意义和价值的情况下,本文的“深思”显得深入、灵活、有特色。首先是作文标题中“开辟特殊发展路”就已经显示了对王夫之名言现实意义的思考。其次是行文中以“今天”和“由是观之”标注自己的“深思”。因为文章的每一个段落都包含着这样的思考,所以结尾说“吾侪青年,诚应积极探索规律”就显得水到渠成。

语言整散结合,并融合了一定的文言色彩。这是文章的一大亮点。第一段“上究一国发展道路,下谋个人发展的‘定理’”,既有对偶的形式,又化用了“究天人之际”似的古人语意,表象了良好的语言功底。“‘定理’乃规律,……‘定法’乃成法……”“乘定理之风,循定理之光破”“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突破苏俄……突破欧美……”大量对偶的语词镶嵌在行文中,使得语言鲜活灵动。

本文论据十分丰富,且都是课堂所学内容。对课堂所学深入思考灵活运用,会让写作事半功倍。这也可以成为写作的一个“定理”。

文章明显的不足有三处。第一,分论点之后皆为直接摆事实。对论点进行阐释是必要的。第二,论述顾此失彼。“促个人发展”“定理为发展助力”,没有展开论述。第三,标点符号。句号寥若晨星。当断不断,长句太长。引号和相关标点,应当正确书写。

4号文:

法定理为基,多灵活变法

清代思想家王夫之曾言:“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诚哉斯言!“定理”作为不变的原理与规律是普遍存在的;而“无定法”则提示我们没有永恒不变的方法与策略。时至今日这句名言仍有深刻的启迪作用。在我看来,我们应以不变的原理和规律作为基础,辅之以灵活多变的方法与策略,方能在新时代实现人生价值。语文阅刊(yuwenyuekan)

以定理为基,方能辨明为人处世之本质。定理,定下的是原理与规律。在面对一个问题时,明确解决问题的原理是十分重要的。唯有抛开表面现象,探明其本质,才能寻找到不变的原理,这才是解决问题的不二法门。在为人处世时,明确规律是必不可少的。古代先贤曾教导我们“人无信不立”“君子求诸于己”“君子坦荡荡”,这些规律我们应时刻铭记于心,才能在人生路上乘风破浪。若是没有“定理",那么面对问题与困难无法推究其本质,为人处世时将会陷入混乱不堪的境地。由此观之,以定理为基,才能有底气面对困难,在人生路上披荆斩棘。

在定理的基础上,我们更应灵活地选择方法与策略。俗言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在明确了不变的原理和规律后,对方法与策略的选取如同选择不同道路,虽其都能达到胜利的彼岸,但我们仍应灵活多样地送择,使其为我所用。正如屠呦呦面对科研瓶颈时转向选择中国古籍,改变方法,尝试在超低温下实验,最终成功;鲁迅面对麻木不仁的中国民众,深知医术无法救国,弃医从文,更换策略,以文字唤起中国人民。方法与策略是多种多样的,灵活地选择不同的方法与策略,才能在定理的基础上,更快地取得成功,实现人生的价值。

新时代的号角已然吹响,新时代的征程正等待着吾辈青年前往开拓。我们更应以定理为基,辅之以灵活变法,探求事物的原理与为人处世的规律。在方法与策略的选取上灵活多样,不拘泥于一条路,而是多方面地看待文问题。唯有以定理为基,灵活变法,方能在新时代实现独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

“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给予我们定理为基,灵活变法的启迪。将不变的规律与原理作为在人生海上的巨轮,将灵活的方法与策略作为引导航行的舵与桅杆。驶着稳重的巨轮,转动舵与栀杆,定能在人生这一漫漫大海中绽放自己的光芒!

【评分】18+16+16=50

【点评】

本文评定等级为二等(中)。

文章的立意符合题意:“我们应以不变的原理和规律作为基础,辅之以灵活多变的方法与策略,方能在新时代实现人生价值。”中心论点表明了“定理”和“无定法”的关系,也回应了题目中“今天,这句名言仍然值得人们深思”的隐性要求,即要思考先贤的这句哲理名言的当下意义和价值。

文章的本论部分层次清晰。

第二段提出分论点“以定理为基,方能辨明为人处世之本质”,然后对“定理”作了阐释,并举例分析其“推究其本质”的功用,最后作结论,强调“定理”的基础性作用。

第三段提出分论点“在定理的基础上,我们更应灵活地选择方法与策略”,接着进行观点阐释、举例分析和总结观点。

第二、三段的优点是段落内部的构成元素合理:观点、阐释观点、结合论据证明观点、作结论强调观点。不足之处是对“定法”或“无定法”这一核心概念没有进一步进行阐释;“定理”和“无定法”之间的逻辑关系的揭示比较肤浅;“我们更应灵活地选择方法与策略”的“更”没有得到诠释。

第四段结合新时代这一现实背景,论述青年要以定理为基,灵活变法,方能在新时代实现独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一段本应该是掀起一个小高潮,体现写作的终极目标,落实“今天,这句名言仍然值得人们深思”“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的最高要求,但作者只作了空洞的号召,没有具体可感的论述。

文章以比喻作结,强调观点,生动形象。

发展等级打在“深刻”。

5号文:

深圳高三二模语文作文题及范文点评(2023)图片由网友“君无戏言”提供

明定理而知方向,变定法而破荆棘

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于群峰之上,方觉长风浩荡。面对当今世界局势、时代问题,吾侪青年当何如?依愚之见,应明定理而知方向,变定法而破荆棘。

王夫之有言:“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看似定理与定法处于平衡天秤两端,细细思忖其中又是阴阳协调,相互平衡的。因(应)当只有明白定理所确定大致方向后,才能在此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变定法来破除问题荆棘。

定理是变定法的前置基础。

定理破译为不变的原理、规律。万事运行必有其客观规律,不应(因)吾侪而改变。七月流火、八月未央、九月授衣、十月获稻。预想极大发挥个人优势,必须于规律中沉淀了解。农作如此,青年亦应如此。反观现实生活,总有人想无视规律,破除限制,妄想一步登天,最终落入万丈深渊。由此,吾侪青年应明定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依定理所规范下的方向前行,方可从中创出天地。

变定法是在定理基础上的延伸(申)。

不变的方法与策略名为定法。一味依定法行使,于不同场景中做同一事,或不同人于同一场景做同一事必将碰上南墙。反观,应在不同场景、乃至不同人物不同事件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灵活变通,方可破荆棘,迎难而上。君不见“中国卫星之父“孙家栋在变化中改变定法,创新前行,终使“东方红”顺利升空;君不见“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面对问题荆棘,以变法为刃,斩劈阻碍,使得我国在核潜艇方面于世界占有一席之地;君不见“定海神针”林鸣面对周边质疑,勇敢以定法的改变在定理基础上延申,创下国家港珠澳大桥之世界又一大奇迹。由小见大,由此及彼,在定理基础上定变法方为正确延申之径。语文阅刊(yuwenyuekan)

定理是变定法的基础,因正确认识定理后才可以明确事物正确运行方向,从而在运行方向上依定理基础实现变法改变的无限延。立足哲理之基,回答时代问题,吾侪青年应以定理与变定法装备自己。明王夫之言行,做到做人处事明定理,在定理上变定法,多发尝试,敢于开拓,解决时代问题,于波谲变化局势中助祖国利于潮头,明国家、民族复兴大任。

鲜衣怒马少年时,吾侪青年英明定理,变定法,明时代嘱托,不付前人,以囊萤映雪的勤勉,在时代浪潮中砥砺奋发,勇毅前行,行稳致远,正道直行。

【评分】16+16+16=48

【点评】

本文评定等级为二类(下)。

48分是二类文的起点,也应成为多数同学考场作文的底线。

(一)48分的基石。

   48分的作文,未必有多么突出的“好“,但一定是”对”的。此文结构清晰,一、二段先提出中心论点“明定理而知方向,变定法而破荆棘”。两段的观点虽然一致,但进入的角度不同。第一段注重从青年和时代发问,第二段引用材料中的名言并概括说明两者的关系。可以说,通过前两段,阅卷老师就能看出这是一个准确掌握了作文题目内容和要求的考生。

接下来,考生采用独段句的形式,以重点突出文章的主体部分——“定理”和“定法”。而且在这两句分论点的表述上,特别注意到了要强调“定理”和“定法”的关系。

定理部分,考生先谈定理的内涵,然后由农事现象入手,强调定理对人生的重要性。可见,考场作文的论据,并不一定要局限在名人故事中,可以拓宽思路,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来阐明道理。其实近几年的启示类作文莫不如此。之后批评了现实中不良的做法,最后再次强调观点。定法部分,考生也是先谈定义,然后先批评错误做法,再提出正确措施,接着用三个事例证明论点,最后不忘回扣论点。这两个部分内在的写法基本一致,都由下定义、举例、反面论证、结论四个部分构成,只在具体排序上略有变化。

在论述了“定理”和“定法”的关系后,文章进入到最后一个主体部分——将道理与时代、青年挂钩,在论述后整篇文章结尾。先不管具体成色如何,题目需要作文有的内容,这篇文章都有了。

因此,审题准确、论述全面、结构清晰,是48分作文的基石。

(二)脱“4”奔“5”的制约。

此文之所以停留在二类文的下线,没能上50分,是因为写作只“对”不“好”,无明显亮点,还有几处需要调整和改进。

首先就是论述的深入程度不够,虽有论述但浅尝辄止,处于“说了但没说透”的程度。比如第四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只说结论了要变或不要变,就直接举例了,没有对结论的来源进行推导,因此深度不足。

其次是语言表述单调。很多词语频繁出现,如“延申”“基础”“吾侪”“君不见”等,完全是可以用其他同义词取代的。全文单句居多,缺乏绵密完整的复句群,在表达上显得太过简单。此外,还有几处错别字。

第三个问题是缺乏针对性。这个也是很多同学作文的一大问题,集中表现在联系现实的部分。本文的最后两段,去掉“定理”“定法”两个关键词,可以无缝衔接到其他话题的作文中。说明套话过多,主题和现实是两层皮,不能很好融合。语文阅刊(yuwenyuekan)

希望这个分数段的同学能保持优点,继续改进,向二类上和一类文进军。

6号文:

深圳高三二模语文作文题及范文点评(2023)图片由网友“君无戏言”提供

变法应风云,定礼行天下

在当下快速发展的时代下,我们所接收到的信息,不可不谓瞬息万变,不由叫人眼花缭乱。茫茫乎不知其所以然。而王夫之一句“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却给我们指出一条明路。既然定理不变,方法不定。何妨以定礼行天下?以变法应风云呢?

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抓住定理这一“宗”,可使我们把握正确方向,做到心中有数。正好看上去千奇百怪的数学大题,一旦捉住其所考查的性质定理,对题目条件进行合理转化,就会发现看似考一出是一出的难题,其实都是换汤不换药的;而看似千差万别各具特色的生物界,也共同一套“遗传密码”,共同遵循碱基互补配对等原则。不仅学科、自然,历史发展亦是如此。分分合合,而其本质终落于合,一次次走向统一。现实亦如此,事态多变,但只要我们发现定理,便可心中有数,见微知著,做到“术行一域,道行天下”的境界。语文阅刊(yuwenyuekan)

世事无常,故无定法,以变法应对诡谲风云,可使我们更好应对世事变化,在做事时更顺利。有人可能会说,一直变化方法策略,岂不是会不坚定自己的想法,朝令夕改,以至于一事无成?其实不然,变法之“变”,是顺应条件变化而变的,是有依据的变。人们苦“清冷简约”,“白幼美”久矣。前些日子在各大平台爆火的“椰树”直播,正是基于此,一改大众“清纯路线”,以健康大方的方式,以一种俗气的“土味”审美冲击了观众的视野,深受大家青睐,使之发展更上一层楼。更有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抑或是因地制宜,无一不是立足现实,改变方法策略。古有变法图强,今有改革开放。小到个人、企业,大到国家、世界,以变法应变化,以变法变风云,已成为应对时势变化的一条必经之路。语文阅刊(yuwenyuekan)

因此,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也应当把握定理以求成竹在胸,善于变化以求淡然应变化。坦然立于天地间,力求二者结合,从而以变法应风云,定理行天下,成为有用之才。

【评分】16+15+15=46

【点评】

本文评定等级为三类(上)。

三类上和二类下的分界线。

很多同学总能够得到45、46的起评分,但一直和48、49无缘,偶尔48分也觉得是看运气的玄学。如果说二类下是“对”而不“优”,三类上就是“不全对”。

这篇文章除了开头和结尾,主体部分只有两个自然段,刚刚够800字。和上篇48分的相比,明显缺少一个部分内容的支撑,字数上少了100多字。

我们先看一下少的是哪个部分。第一段因材料出论点,第二段写第一个关键词“定理”,第三段写第二个关键词“定法”,最后结尾。虽然关键词抓对了,但一没谈两者的关系,二没有联系现实,论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虽然上一篇联系现实较为模式化,但还是有意识地专门写了一个段落谈及,和此篇完全不提形成了对比。而且上一篇对两个关键词的论证,始终是在两者关系中进行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篇则是“花开两朵”,最后也没能融合。所以,内容上的部分残缺是三类不能上二类的致命问题。

另外一个问题是论证的过程经不起推敲。如第三段“椰树”直播的例子,不典型也不准确。之后的历史变法和改革开放,只是一带而过,其实详细说明一下,文章的说服力会大大不同。如果说第三段是选材不当和详略比例没做好,第二段则是缺乏逻辑。从数学试题到生物界、再到历史,本身的排序就较为随意,最后又说“现实也是如此”。那之前的学科、自然历史不算现实吗?令人疑惑。因此,论证疏漏不准确是制约三类到二类的第二个问题。希望考生能够理清思路,在段内的论证上多下功夫。

此外还有病句,如第二段“做到XXXX的境界”,第三段“一改大众清纯路线”等。

7号文:

深圳高三二模语文作文题及范文点评(2023)图片由网友“君无戏言”提供

深圳高三二模语文作文题及范文点评(2023)图片由网友“君无戏言”提供

以“定理”“变法”解时代之变

古语云:“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何谓定理?定理是万事万物不变的底层规律。何谓定法?那自然是相同不变的策略方法。而面对日新月异的时代,乘时代之风而起的关键是什么?王夫之已给出答案——“定理”“变法”。这正是吾辈青年面对时代变局的重要法宝。

天下有定理,欲平天下先修其身。想要成为破局者,“达己”是必由之路。前人范仲淹断齑画粥,埋头苦读终兼济天下;宋濂以“温袍蔽衣处其间”的发奋终达政治抱负;苏秦头悬梁锥刺股终现六国合纵抗秦。他们无不身体力行地揭示了努力奋斗方成才的定理。但时代变化,信息化发展,我们需要其定理,但更需要顺应时代“变法”。“银发知播”群体感动中国,不正是因为他们白发苍苍也不忘发光发热为青年学子提供更多元的知识,更多样的学习方式吗?因此观之,吾辈青年在“达己”之路上既要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之定理,更要拥(误写)顺应时代之“变法”,力求事半功倍,以健康高效多元之法修身以平天下。

天下有定理,只有人人奉献投身国家建设方有国家之未来。回望历史,务农务商从仕是古人实现价值方法的一部分,战时从军投身国防是奉献,国家科技落后时投身科研攻关是奉献,自古献身投身于国家建设便无定法,更不论当下。敦煌神秘面纱慢慢掀开,敦煌人迎来新的面孔,纵有高分又也无悔投身热爱的考古事业;李子柒以短视频展现文化之美。种种例子无不展现当下青年只要心怀奉献之定理,成功之法比比是。也正是如此,找清自身定位,以变法可解时代之变。语文阅刊(yuwenyuekan)

天下不变的是定理,正如古语云,”以不变应万变”。此不变正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所留下的规律、准则。而吾辈青年当以“变法”傍身、“定理”定心,乘时代之风凭“定理”“变法”正身至平天下,做时代大变局的破局者。

【评分】14+14+14=42 -1(字数)

【点评】

本文评定等级为三类(下)。

首先,本文的思路问题很典型:与题目“元材料”有“隔”。

对核心概念的理解有“隔”。作文题目中的材料表述已给出“原理、规律”和“方法、策略”两个专业结论。考生须证明这个结论,而不是另起炉灶。比如,要阐明“天下有定理”,应往“原理、规律”的重要性或必要性的路子上思考。但该考生却把“原理、规律”(定理)这个本位概念丢弃了,换成了“奋斗、奉献”这组下位概念。

对逻辑关系的理解有“隔”。“定理”和“定法”是认识论与方法论的统一,考生应思考“为何”有了定理,还要无定法。它阐释的是“尊重原理规律”和“在具体条件变化时发挥主观能动性,寻找合适的方法策略”的或平行、或递进的逻辑关系。本文有“但时代变化,信息化发展,我们需要其定理,但更需要顺应时代‘变法’”这样几句,点到了二者关系,但也仅是“点到为止”。

对中心任务的理解有“隔”。本文的中心任务一外一内,面上是分析定理、定法的内涵与关系,里子还隐含着“今天,这句名言仍然值得人们深思”。考生应在当下语境中,从重要性或必要性的角度,深思船山先生这句话的启示或警示意义。该考生每段段末有明确的“青年立场”,这是值得肯定的亮点;但因为对核心概念的理解有误,对青年的呼吁显得生硬而模糊。

其次,本文的论证问题也很典型:以例“代”议,且例证不当。

第二段开始,笔者还在“定理”“修身”“破局”“达己”面前一头雾水时,考生没做任何解释,就派范仲淹、宋濂、苏秦依次出场;第三段的“李子柒以短视频展现文化之美”,好像是天上掉下来的。支援型材料(外材料)的准入条件本应非常严格。

笔者的总体感受:该考生能准确定位“定理”和“定法”两大关键词、能意识到“今天”这一隐藏任务、能不写勒布朗和爱迪生,这说明考生具备了一定的写作能力。但本文仿佛置身于“滚筒洗衣机”中,有一股巨大的离心力,把文章推离元材料,推向三类下,一“隔”一“代”值得考生深思。

8号文:

深圳高三二模语文作文题及范文点评(2023)图片由网友“君无戏言”提供

深圳高三二模语文作文题及范文点评(2023)图片由网友“君无戏言”提供

以定理为本 行多法之道

“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王夫之如此说道。诚然,天下的确是有不变的原理、规律,没有不变的方法、策略。因此,无论如何,我们应以定理为本,行多法之道。

遵守定理是根本。遵守自然的定理是从古延续至今的。“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民顺应自然变化规律总结而成的,指导民耕作数千年。物理学从古希腊的时期发展至今,已经总结了为数众多的原理、规律,即使有极少部分尚未验明,仍形成了诸多定理,其中能量定理最能凸显遵守定理的应当性。所有的能量最后都会转换成内能,以热的形式消散,要阻止或倒行逆施是不可能的,“永动机”的假想也是南柯一梦。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构筑已久,是互相影响的、不可分割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习总书记的号召下,中国为保护环境做出诸多贡献,并立下“碳达峰”“碳中和”的承诺。反观日本,将核废水直接导入海洋,是对保护环境的无视与极大的失职,危害全人类及海洋安全,终究会害了日本自己,自然的惩罚迟早会降临。

除了自然,人类社会也发展出一些定理。它们依据人类自身提出、默认的道德、常识、良知等诸多事物,有的成为法律,有的成为潜规则。中国注重“法治”,但也注重“人治”,法治注重的还是“人”。法院不会死板地按照法典判刑,按照条例罚款赔偿,而是灵活变通,根据情况再定下处罚,有时也会延缓刑罚。但这并不意味着执法不严,江案历时数年,未对同学深处援手致其死亡并毫无悔过的刘某被判刑罚款十万余元。纵使刑罚较轻,但这是对个人的道德、良知的审判,表明法院、法律对一个人的德行、良知的遵守。

从上述例子,不仅看得出定理是不可动摇的,也能看出世无常法。“常法”、“定法”的“法”指的是方法、策略,例如《三十六计》《孙子兵法》,优秀的将领会借鉴但不会生搬硬套。宋朝的文人统兵究深受其害。

在新时代的潮流,我们应以定理文本,行多法之道,以致成功之路,实现伟大价值。

【评分】14+12+12=38

【点评】

本文评定等级为四类(中)。

本文立意符合题意,从框架上完成了论述。

文章总分总的结构,从中心论点到分论点,对分论点展开论述,结尾回到当今时代,这些都是写作训练取得的成效。并且,分论点“遵守定理是根本”从自然科学定理和人类社会定理两个方面展开了论述,论述中还运用了正反对比。对此,考生的思考是认真的,写作是积极的。

本文存在的问题较多。第一,题意残缺。缺少对“定法”的论述。第二,概念混乱。“人类自身提出、默认的道德、常识、良知等诸多事物,有的成为法律,有的成为潜规则。”内容庞杂,概念关系问题多多。第三,以不熟悉的内容写作。法律是一个专业的领域,要用行业术语表达相关内容。第四,举例不准确、叙述不清楚。“江案”是什么案件,过于笼统,读者不清楚。没有说服力。第五,思维混沌,引人误解。对法院判案的论述给人以“葫芦僧乱判葫芦案”的感觉。引入“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问题可迎刃而解。

写作素材先保证要素准确,认识正确。

9号文:

尽挹原理之西江,细斟变通之北斗

清代思想家之智慧,于今灼灼。余以为天下有不变的原理、规律,但是没有固定的方法和策略。所以,我认为我们要理解事物的原理规律,在不同情况下结合规律变通方法和策略。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留之远者,必浚其泉源”。面对问题时,我们都需要先找到事物的规律,弄清背后的原理。不先理解和挖掘事物的根源,怎能做出正确的措施解决问题?试看在没究清合作共赢、增量合作的原理下,“蕊(芯)片法案”出台;美国佩洛西窜台……在零和思维的蛊惑下,美国只想独占太平洋乃至整个世界。原理和规律就如同地基,忽视地基,就无异于将后面的努力毁于一旦。且看现在,各国关系纷纷与美国恶化,进行贸易战阻碍经济发展。同时再看,多少先贤为了弄清事物的道理,付出了多少汗水与努力:苏东坡遭贬受挫,终学会“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爱因斯坦为研发出灯泡,实验了成千上万支灯丝……我们不可忽视原理的重要性,只有弄清事物的规律,我们才能更好的去解决问题。

但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一陈(成)不变,想要熟练运用好规律,便一定要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来变通自己的措施。试看在贯石穿羽、颠沛横逆的时代岁月中,革命党人用如磐铁志,诠释了“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的真谛:城市起义失败了,就农村包围城市;反围剿失败了,就长征二万五千里;国共合作失败了,就捡起枪杆子……终涓涓细流汇成汪洋大海,星星之火燎彻整个天宇。他们化为弓矢,在黑夜中为吾侪点明了“变通之道”。革命党员如此,千千万万青年、先贤古人都如此,该变通的背后,就是善于结合实际变通规律的智慧与胆识。

“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看似简单,想要做好却不是件易事。让我们尽挹原理之西江,细斟变通之北斗,在解决困难的道路上,将此法熔铸于思想和点滴生活中,一起驰向光明的未来和精彩的人生,在实干家的沃野中策马奔腾,建功四方。

【评分】11+12+12=35

【点评】

本文评定等级为五类卷(35分以下)。

但是,从卷面、语言等要素看,这位写作者应该是不在这一位置的,他在下笔写作此文或者收笔作结时,也许对自己的评分期望很高……此文写作气概颇大,题目就有先声夺人之势。然细读此文,不免让人扼腕叹息。

一叹考生无情丢弃材料。我们说命题者所给材料是考生写作的起点,尤其题目中特别提到:“今天,这句名言仍然值得人们深思。”考生要思考的正是“这句名言”,即前文所述“清代思想家王夫之有句名言:‘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然而考生开篇所言“清代思想家之智慧,于今灼灼。”哪位思想家?什么智慧?却语焉不详,不加阐释。“余以为天下有不变的原理、规律,但是没有固定的方法和策略”,则直接将王夫之的名言改换为自己的观点。后文则承接自己的观点进行阐述,而“这句”值得人们深思的名言,却被考生丢弃掉了。本次写作也就成了无源之水,写作的基本任务无法完成。

二叹考生不能准确抓取关键词。因为有了开篇对原材料的丢弃,对“这句名言”的忽视,导致考生不能抓住“定理”和“定法”两个关键词,尤其是对“定理”的理解和阐释是缺失的。考生将“不变的原理、规律”偷换为“我们都需要先找到事物的规律,弄清背后的原理。”题目所给的材料侧重的是原理是恒定的,考生阐述的则是原理很重要,两者并不是一个范畴。

三叹考生论证失当。乍看本文,似乎有理有据,仔细阅读,不难发现不少论证失当之处:“苏东坡遭贬受挫,终学会‘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论据强行插入,与观点并无关系;“国共合作失败了,就捡起枪杆子……终涓涓细流汇成汪洋大海”,“他们化为弓矢,在黑夜中为吾侪点明了‘变通之道’”,不合逻辑。

此文警醒考生,考场写作必须符合考场规则,根据要求完成写作任务是第一要义;材料是写作源起,没有对原材料的重视,写作难免走入另起炉灶、自作主张的歧途。                                    

深圳市2023年高三二模语文作文评分细则

【原题呈现】

一、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清代思想家王夫之有句名言:“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定理”,可理解为不变的原理、规律;“定法”,可理解为不变的方法、策略。今天,这句名言仍然值得人们深思。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二、关于写作任务

1.准确阐释“定理”、“定法”两个核心概念的含义;

2.阐明“有定理”、“无定法”之间的逻辑关系;

3.站在“今天”,思考“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的内涵,明晰其时代价值;

4.结合所给材料写作;

5.体现写作者的个人感悟和思考。

三、打分等级参照:

一类,54~60:结合材料,准确阐释“定理”、“定法”两个核心概念的含义;“有定理”、“无定法”之间的关系阐述清晰透彻,具有思辨性;能够立足时代背景,思考“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的时代价值;语言通畅,结构严谨,论述充分,文章有亮点。

二类,48~53:结合材料,准确阐释“定理”、“定法”两个核心概念的含义;能勾连“有定理”、“无定法”之间的关系,但思辨性弱;能够关联当今;语言通顺,结构完整,论证得当。

三类上,45~47:结合材料,能准确阐释“定理”、“定法”两个核心概念的含义;未阐述“有定理”、“无定法”之间的关系。

三类下,42~44:结合材料,但是对“定理”、“定法”核心概念的阐述不清晰或者有偏差。

四类,36~41:结合了材料,但是两个核心概念只谈一个;或者基本只谈一个,另一个一提而过;或者对核心概念理解错误;或者偷换概念。

五类,35及以下:不结合材料另起炉灶的,只选材料中非重要词句不结合材料整体内涵的,以及其他偏离题意的。

四、关于等级打分:

(一)基础等级——内容和表达两项,以题意、内容、语言、文体为重点,全面衡量。

内容(20分):重点是题意、内容。

表达(20分):重点是作文的结构、语言、文体、卷面等。

(注意:在“内容”等级判分的基础上,表达项不跨等给分,如内容判三等,表达不能在一等给分,只能在三等或二等或四等给分。)

(二)发展等级(20分)

1. 基础等级分要与发展等级分相匹配,不跨等给分。

2. 发展等级一般不在内容或表达的下一等给分,如内容一等,表达二等,发展等级一般在一等或二等给分。

3. 内容在四等的,“发展等级”可以给1到2分;抄袭的,“发展等级”不给分。

五、关于作文的其他项评定:

(一)扣分项评定

1. 错别字,1个扣1分,重复不计;

2. 不足字数者,每少50字扣1分;

3. 无标题扣2分。

(二)残篇评定

1. 400字以上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

2. 400字以下的文章,2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3. 200字以下的文章,1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4. 只写一两句话的,给1分或2分,不评0分。

5. 只写标题的,给1分或2分,不评0分。

6. 完全空白的,评0分。

看完这篇深圳高三二模语文作文题及范文点评(2023)的内容,有没有给您带来一些帮助呢?如果还算满意,建议分享给其他有需要的人。

更多

您可能感兴趣

网站声明: 本站《深圳高三二模语文作文题及范文点评(2023)》由"君无戏言"网友投稿,仅作为展示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