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抚

吕抚 [清] 浙江绍兴 清代藏书家

吕抚是清代藏书家,自幼丧父,对母亲非常孝顺,后入县学,爱书如命,喜欢藏书,精通天文、地理、兵法等等,但屡试不第,后绝意仕途,以著述为乐,因怕牵连查嗣庭狱,毁书很多。以致于其著作流传不多!吕抚康熙十年( ...[详细]

史致光

史致光 [清] 浙江绍兴 乾隆五十二年的状元

史致光是清朝时期的官员,也是乾隆五十二年的状元,考中状元后,担任翰林院修撰,后担任湖北正考官,嘉庆时期,担任福建巡抚,后官至云南总督,成为封疆大吏,道光年间因病辞官,不久去世!史致光乾隆二十年(1752年 ...[详细]

陶恩培

陶恩培 [清] 浙江绍兴 清末时期的大臣

陶恩培是清末时期的大臣,是道光十五年的进士,早年担任翰林院编修,道光末年担任衡州知府,后太平军进攻衡阳,他固守衡阳,受到嘉奖,后官至湖北巡抚,咸丰中期,太平军进攻武昌等地,他多次打败太平军的进攻,但最 ...[详细]

宗稷辰

宗稷辰 [清] 浙江绍兴 清朝时期的大臣

宗稷辰是晚清时期的大臣,自幼苦读,是道光元年的举人,担任内阁中书,后担任户部员外郎,咸丰时期担任御史,当时太平天国起义,他奏请在全国推行保甲制度,并且推荐左宗棠,令左宗棠之后大放异彩,后辞官归乡,不久 ...[详细]

桑春荣

桑春荣 [清] 浙江绍兴 晚清时期的大臣

桑春荣是晚清时期的大臣,是道光十二年的进士,历经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是四朝元老,官至刑部尚书等职,后因年老辞官,去世后被追谥为文恪!桑春荣嘉庆七年(1802年)出生,字柏侪,号百斋,山阴(今绍兴) ...[详细]

陶方琦

陶方琦 [清] 浙江绍兴 晚清时期的官员、学者

陶方琦是晚清时期的官员和学者,出生于官宦家庭,自幼受到家庭熏陶,苦读诗书,在光绪二年考中进士,担任翰林院编修,但不喜欢仕途,喜欢著书立说,留下很多著作!陶方琦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出生,字子缜(子珍) ...[详细]

徐庆璋

徐庆璋 [清] 浙江绍兴 晚清时期的官员

徐庆璋是晚清时期的官员,早年担任知县,为官多有善政,后担任辽阳知州,当时中日甲午战争,他驻守辽阳,坚持抗敌,多次受到嘉奖,后担任庆阳知府等职,因积劳成疾病逝!徐庆璋字玙斋,山阴(今绍兴)人。从师学幕, ...[详细]

陈士铎

陈士铎 [清] 浙江绍兴 晚清医学家

陈士铎是晚清医学家,早年刻苦读书,但屡试不第,开始学医,经过刻苦学习,成为各著名的中医,擅长治疗奇病,救死扶伤,活人无数,且留下很多中医著作!陈士铎字敬之,号远公,山阴(今绍兴)人。先攻课艺,屡试不第 ...[详细]

徐树兰

徐树兰 [清] 浙江绍兴 晚清藏书家

徐树兰是晚清藏书家,出生于道光年间,是光绪二年的举人,担任兵部郎中,后担任盐运使,光绪后期,创办《农学报》,后创办古越藏书楼,将自己所藏书籍以及购买的书籍七万多卷,全部捐入,并且对外开放,成为我国近代 ...[详细]

俞廉三

俞廉三 [清] 浙江绍兴 晚清时期的官员

俞廉三是晚清时期的官员,自幼受到家庭熏陶,刻苦学习,后担任幕僚,参与军机,因功担任知县、直隶州知州等等,后担任太原知府,先后担任湖南巡抚、山西巡抚等等,宣统末年,病逝于天津,追谥为敏僖!俞廉三道光二十 ...[详细]

陶浚宣

陶浚宣 [清] 浙江绍兴 清末著名书法家

陶浚宣是清末著名书法家,是陶渊明的后人,为陶渊明45代孙,早年考中光绪二年的举人,后在多地做官,并且开设煤矿、丝厂等等,但最终都失败,他擅长书法,笔力雄劲,笔法壮丽,求书者络绎不绝,连帝师翁同龢都赞赏其 ...[详细]

梁国治

梁国治 [清] 浙江绍兴 乾隆十三年的状元

梁国治是乾隆十三年的状元,担任翰林院修撰,后外出做官,担任湖广总督等职,官至东阁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去世后被追谥为文定,他擅长书法,被当时人和钱塘梁同书、毫州梁巘并称“书坛三梁”。梁国治雍正元年(1723年 ...[详细]

王应遴

王应遴 [清] 浙江绍兴 明末戏曲家

王应遴是明末戏曲家,万历四十六年的副榜恩贡,后负责修两朝实录,明熹宗继位后,修《真西山大学衍义》,当时魏忠贤当政,因列祖防近习得罪魏忠贤,被廷杖免职,崇祯初年,官复原职,后担任礼部员外郎,明亡后自杀殉 ...[详细]

沈文奎

沈文奎 [清] 浙江绍兴 明末清初时期的大臣、兵部尚书

沈文奎是明末清初的官员,早年在辽东游学,后被清兵俘虏,为满清出谋划策,深受皇太极的器重,清朝建立后,担任弘文院学士,后跟随清军入关,担任淮扬漕运总督等职,后官至兵部尚书,后降职三级,不久病逝于任上!沈 ...[详细]

孟称舜

孟称舜 [清] 浙江绍兴 明末清初戏曲作家和戏曲理论家

孟称舜是明末清初戏曲作家和戏曲理论家,他自幼喜欢戏曲,年轻的时候就是小有名气的文人,虽然考中秀才,但屡试不第,先加入复社,后加入枫社,成为临川派的重要成员,其代表作品《娇红记》,奠定了他在戏剧史上的重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