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名人 山东 日照 岚山区

丁肇中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著名的物理学家
  • 【现代】
  • 山东日照人
  • 更新:2021-10-08 10:18
  • 网友“沐年之夏”分享

丁肇中是著名的物理学家,也是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出生于美国,祖籍山东日照,早年获得密西根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后担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教授,长期从事高能物理方面的研究,1976年获得诺贝儿物理学奖,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丁肇中图片由网友“沐年之夏”提供

丁肇中

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安阿伯城,祖籍是中国山东省日照市,实验物理学家。

1959年获美国密西根大学物理学学士和数学学士学位

1962年获得美国密歇根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

1965年发现反氘核;

1967年测量电子半径,发现电子是没有体积的,半径小于10E-14厘米;

1969年测量普通光和有质量的光(即矢量介子)之间的转变,证明高能量普通光可以变成矢量介子,同年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

1975年当选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

1974年发现第4种夸克的束缚态—J粒子,因此贡献

1975年被美国政府授予洛仑兹奖

1976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奖;

1977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979年发现胶子喷注;

1989年确定三代中微子种类的数目只有三代;

1994年起领导AMS实验在空间寻找反物质和暗物质,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1998年在太空中首次发现氦-4和同位素氦-3的空间分布是不同的;

2011年5月,丁肇中主持建造的第二台阿尔法磁谱仪(AMS—02),搭载奋进号航天飞机升空(STS-134),开始了它在国际空间站的使命-寻找反物质和暗物质。

2015年首次发现在太空中有大量高能正电子,这些正电子的来源很可能是暗物质碰撞所产生的。

主要成就

发现反氘原子核。

跨越二十年的一系列实验,测试量子电动力学(Quantum Electrodynamics)之正确性,证实了电子,缈子(muon),及涛子(tau)为直径不超过10-16厘米 的点粒子。

精确测量矢量粒子之轻子衰变的相位及分支比,为夸克模型提供重要的证据。

研究光子产生矢量介子之机制,并证实光子与矢量介子间的相似性。

在CERN的ISR研究双缈子事例,测量矢量介子的Scaling性质及产生机制。

发现胶子喷流。

在正负电子对撞机PETRA上研究胶子的性质。

精确测量缈子的电荷不对称,验证标准模型。

在LEP对撞机研究Z与W粒子的性质,并精确测量中微子的种类。

在国际空间站上的阿尔法磁谱仪寻找宇宙中的暗物质和反物质

山东日照最新名人

网站声明: 本站《丁肇中》由"沐年之夏"网友投稿,仅作为展示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