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名人 广东 广州 番禺区

屈大均

明末清初知名学者诗人
  • 【明】
  • 广东广州人
  • 更新:2022-02-18 11:33
  • 网友“恰巧”分享

屈大均是明末清初知名学者诗人,出生于明末,明亡后致力于反清活动,后郑克爽投降清朝,他大失所望,回到家乡,以著述讲学而终,致力于广东文献、方物、掌故的收集和编纂,同时擅长作诗,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

屈大均图片由网友“恰巧”提供

屈大均

崇祯三年(1630年)出生,初名邵龙,又名邵隆,号非池,字骚余,又字翁山、介子,号菜圃,广东广州府番禺县(今广州市番禺区)人

顺治二年(1645年),随父亲归原籍番禺,恢复屈姓,更名大均。早年受业于陈邦彦门下

顺治二年(1645年)补南海县生员。

顺治五年(1648年),屈大均参加其师陈邦彦以及陈子壮、张家玉等的反清斗争,同年失败。后至肇庆,向南明永历帝呈《中兴六大典书》,授以中秘书,不久因父殁急归。

顺治七年(1650年),清兵再围广州,屈大均为避祸,于番禺县雷峰海云寺削发为僧,法名今种,字一灵,名其所居为“死庵”,以示誓不为清廷所用之意。

顺治十三年(1656年),以化缘为名开始云游四海,奔走吴越、幽燕、齐鲁、荆楚、秦晋大地,北游关中、山西,入会稽至南京谒明孝陵,又上北京,登景山寻得崇祯死所哭拜,与顾炎武、李因笃、朱彝尊等交往。又东出山海关,留意山川险阻,暗图复业。他在辽东凭吊袁崇焕督师故垒,写下《出塞》及《塞上曲》等曲。返回关内后,积极游走于齐、鲁、吴、越之间,在会稽与魏阱、祁班孙等秘密联络郑成功,后张煌言率军沿江而上,克芜湖,取徽、宁,下州县三十余。

顺治十七年(1660年)秋,屈大均访南京,与朱彝尊同游山阴,参加祁氏兄弟的抗清活动。

康熙元年(1662年),魏阱、钱瞻百、钱缵曾、潘廷聪等被杀于杭州,祁班孙遣戌宁古塔,大均避居桐庐。

康熙十二年(1673年),平西王吴三桂以蓄发复衣冠为号揭竿反清,屈大均赴桂参与其事,被委为广西按察司副司监督孙延龄军。未久,他因洞悉吴三桂借反清之名而行争霸割据之实的用心,遂托病辞职返回广东。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郑成功之孙郑克爽降清,屈大均大失所望,即由南京携家眷归番禺,终不复出,著述讲学,移志于对广东文献、方物、掌故的收集和编纂。。屈大均为言志,弃传统的“岭南”称谓而不用,采用“广东”作书名,著有《广东文集》《广东文选》《广东新语》等作品。其中,《广东新语》一书为屈大均的传世之作。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6月27日,他在家乡病逝。死后,因其所著《皇明四朝成仁录》被人举报有反清情绪,雍正、乾隆两帝分别下令彻查并焚毁该书。

文学成就

在诗学理论方面,屈大均秉承儒家思想,提倡以诗言道,主张诗人要有高洁的人格追求、高尚的道德品行;强调诗歌要以“丽”为美却不失其“则”,以比兴入诗,寻求诗歌诗画结合的艺术境界和中和朴素之美。在诗歌创作上,屈大均实践其诗学理论,创作出了一系列可圈可点的诗歌佳作,既具有忧国忧民的侠骨,又不失情真意切的柔情。

广东广州最新名人

网站声明: 本站《屈大均》由"恰巧"网友投稿,仅作为展示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