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名人 陕西 西安 雁塔区

袁克勤

秦腔“袁派”艺术创始人
  • 【近代】
  • 陕西西安人
  • 更新:2021-02-03 15:17
  • 网友“开到荼靡”分享

袁克勤是陕西秦腔“袁派”艺术创始人,是我国著名的秦腔艺术家,也是陕西民间艺术剧院的奠基人,编写过多个秦腔剧目,其表演感情色彩丰富,讲究审阅色彩的变化,并且不墨守成规,各种技巧运用自如,是一名出色的秦腔表演艺术家!

袁克勤图片由网友“开到荼靡”提供

袁克勤

著名秦腔艺术家,陕西省民间艺术剧院奠基人、“袁派”艺术创始人。编写过《扁担枪》、《赵大嫂》、《送子参军》等剧目。

袁克勤嗓音苍劲挺拔,浑厚朴实,演唱感情色彩丰富,极讲究声乐色彩的变化。对板式的运用随意而生,不墨守成规,拖腔尤为独特,满口音、胸鼻音、腹颤音及顿、断、抽、闪等声乐技巧运用自如,有"一口三腔"之誉。

人物生平

1914年出生于陕西长安县镐京乡袁旗寨,9岁入私塾读书,后因家贫辍学。其母亲爱好秦腔,并擅长剪纸,常剪戏曲人物,剪得惟妙惟肖、形象逼真。由于袁克勤天资聪敏、勤奋好学,且自幼受母亲熏陶、耳濡目染。

1927年,13岁的他入“正俗社”,艺名”袁正金“,后因病离开”正俗社“

1930年。16岁的他进“鸿禧社”,师从王敏。唱耍兼攻,既精木偶戏亦擅皮影戏。他和其他7位师兄弟随班社辗转于长安、户县、临潼、等地,历尽沧桑、屡遭厄运、矢志不渝,闻名于乡间。

1942年,他在西安城北范家村成立了“乐育社“,任社长并领衔主演,班社由十三四人组成,活动于关中一带,主要为红白喜事、寿堂庙会演出。白天演木偶戏,晚上演皮影戏,后被广大群众称为”袁克勤的跑台子“。

1950年先后被选为陕西省和西北地区文代会代表

1951年,又当选为长安县第一届文代会代表。

1952年10月,受省文教厅指派,袁克勤邀集各路木偶名家,与苏联木偶专家————斯大林奖金获得者谢尔盖 奥布拉茨卓夫同台交流演出,收到了苏联同行的赞誉。

1953年筹建”长安木偶剧社“,任社长。同年3月他率领木偶队赴朝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根据前线上的真人真事编写了《扁担枪》、《赵大嫂》、《送子参军》等剧目,演出近白场,深受广大指战员的欢迎和称赞,获得了由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颁发的”二等功臣“称号。

1956年,“长安木偶剧社”改名为”长安木偶剧团“,袁克勤出任团长,同年获得陕西省木偶皮影戏观摩演出演员一等奖。

1959年11月,该团被陕西省文化局接管,更名为“陕西省傀儡艺术剧团”,曾任团委会委员、艺委会主任,后改为”陕西省木偶剧团“。

1970年10月14日去世,年仅56岁

代表作品

《金沙滩》《南北会》《下河东》《大报仇》《苏武牧羊》《屯土山》《斩韩信》《孙膑坐洞》《古城会》《哭祖庙》《斩李广》《斩黄袍》《斩经堂》《打镇台》

表演特色

袁克勤擅于成套大段唱腔,喜以排比句式发挥其唱工优势,尤善演唱四字剁、三字尾、穿字句和不规则的长短句,唱段以冗长为其特色,如在《斩李广》中的“七十二个再不能”、《下河东》中的“五十六个哭”等,最具典型,此类唱腔在戏曲界也是罕见的。

袁克勤嗓音苍劲挺拔,浑厚朴实,演唱感情色彩丰富,极讲究声乐色彩的变化,并擅于刻画一些悲剧角色,苦音腔清醇酣畅,令人神往,唱腔古朴典雅,苍凉婉约,俏、厚、巧、醇兼而有之,旋律上注重感情起伏和行腔的精雕细琢,曲体节奏鲜明,严谨整齐,对板式的运用随意而生,不墨守成规,拖腔尤为独特,满口音、胸鼻音、腹颤音及顿、断、抽、闪等声乐技巧运用自如,有"一口三腔"之誉。对于秦腔的唱腔旋律、板式结构及唱词剧本都有自己充满个性化的革新,富于生活气息。

陕西西安最新名人

网站声明: 本站《袁克勤》由"开到荼靡"网友投稿,仅作为展示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