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名人 福建 莆田 仙游县

郑樵

宋代史学家、校雠学家
  • 【宋】
  • 福建莆田人
  • 更新:2021-02-01 14:25
  • 网友“霸气小妞°”分享

郑樵是宋代史学家、目录学家。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自小聪慧,有神童的称号,在靖康元年,上书陈述抗金的想法和才能,但未得到重用,后不愿意科举,隐居山中,钻研经学长达三十年,著书甚多,数次献书,但均未重用,后积劳成疾,最终病逝,其一生的很多著作都佚亡,颇为可惜!

郑樵图片由网友“霸气小妞°”提供

郑樵

字渔仲,南宋兴化军莆田人,世称夹漈先生。一生不应科举,刻苦力学30年,郑樵立志读遍古今书,他和从兄郑厚到处借书求读,毕生从事学术研究,在经学、礼乐之学、语言学、自然科学、文献学、史学等方面都取得了成就。

著述据统计达80余种,但大部分已佚亡。今存仅《通志》、《夹漈遗稿》、《尔雅注》、《诗辨妄》及一些零散遗文。

人物生平

崇宁三年(1104年),郑樵出生在一个书香之家。由于先辈是当过小官的读书人,郑樵从小就受到较好的家庭教育,而其读书资质异于常人,能说话便想读书,三岁开始识字,六岁能日诵万言,七岁能援笔作文,九岁能通《五经》,有“神童”的美誉。

宣和元年(1119年),郑樵父亲郑国器在从太学回家,途经苏州时病逝,年仅十六岁的郑樵冒着酷暑徒步赶往苏州护送父亲的灵柩回乡,归葬于莆田越王峰,并在父亲墓侧筑草庐守孝兼读书,并立下毕生读书治学的远大抱负。

宣和六年(1124年),郑樵在离家不远的地方建起南峰书堂,与弟弟一起读书其中。

宣和七年(1125年),郑樵将书房迁至夹漈山的芗林寺。

靖康元年(1126年),郑樵和从兄郑厚接连两次联名向宇文虚中上书陈述抗金的意志和才能,但二人都未得任用。

绍兴二年(1132年),郑樵在芗林寺旁筑修史堂,以作为修史著书之地,并把自己的学问加以分门别类,然后依类著述新书,准备进呈朝廷,以此求得朝廷对他修撰《通史》的支持。

绍兴八年(1138年),郑樵在《寄方礼部书》中明确向提出了自己著《通志》的愿望。这时,郑樵得到抗金派宰相赵鼎、张浚等人的赏识而被推荐给宋高宗。但由于秦桧当权,赵鼎等人很快被排斥迫害。

绍兴十六年(1146年)五月,郑樵首次到京献书

绍兴十七年(1147年)初还乡。不久,郑樵胞弟郑槱、幼子郑惕和妻子陈氏相继逝世。

绍兴十八年(1148年)十一月,郑樵忍受着精神上的沉重打击,背起新著的140卷书徒步千里到杭州欲献给朝廷,这是郑樵第二次到京献书。

绍兴十九年(1149年)春季,郑樵归还,之后把书房搬迁到夹漈山主峰侧的高山虚谷中,并在夹漈草堂中开始著述《通志》。

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郑樵写出《通志》初稿,全书共200卷、600多万字。由于王纶、贺允中、汪应辰等人举荐,郑樵得以入京受到宋高宗的召对。

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二月,郑樵应高宗召对,这是郑樵第三次入京献书。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郑樵带着200卷、近700万字的《通志》,步行两千里来到临安,进《上殿通志表》,这是郑樵第四次献书。恰好宋高宗前往建康,郑樵无缘得见,只得一道诏书,升他为枢密院编修,兼权检详诸房文字,并允许他入秘书省翻阅书籍。不久,郑樵又遭受谏官弹劾,虽未受到贬官,却被禁止到三馆翻阅图书,郑樵因此悲愤难忍,因而病倒。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春季,宋高宗自建康回临安,想起郑樵献书之事,于是下诏命郑樵进呈《通志》。在宋高宗下达诏旨命郑樵进呈《通志》的当天,郑樵因积劳成疾而在临安与世长辞,享年约五十九岁。

主要贡献

《通志》

《通志》堪称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共200卷,分传、谱、略3部分。20略共52卷,是全书精华。其中的《校雠略》和《艺文略》是研究中国目录学、校雠学的重要文献。在《校雠略》中,他从理论上阐明了图书采访、类例、著录、注释的观点。

在《艺文略》中,他突破前人所用的四分、五分、六分、七分、九分等文献分类方法,创立了12类、100家、432种的分类体系,著录10912部、110972卷图书,力图全面、系统地反映当时的文献存亡情况,超越了前人,取得很大成就。

其他成就

史学成就

①其史学以“会通”为极致,是司马迁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通史家风的继续。

②有意在《通鉴》政治史、《通典》制度史之外,向学术专史和百科全书这一方向发展的。

③从社会文化发展史的角度把六书、七音单独提出来作为重要研究对象,并著《六书略》《七音略》,为语言文字史研究提供借鉴。

④把星数、五行和医方等独立出来,各自成为自然科学的重要一支,客观上促进了人们对于自然科学的重视,扩大了史学研究范围。

⑤其《氏族略》在《左传》五例之外归纳出三十二类,同时还从中得出“因生赐姓,胙土命氏”和“男之称氏,所以别贵贱;女之称姓,所以别婚姻”两条姓氏学的基本原理。

天文地理

在天文学上,郑樵在科学不甚发达之时主张按图观测,使人知天,以行四时,一扫伪《星经》及所谓《鬼料窍》之讹;地理学上,在其特重川源和分水岭的观点比较接近科学,饶有实践意义的。

目录校雠

①在目录的著录方法和范围上,指出不能“只记其有,不记其无”,应将书、图兼书,通录古今,不应遗漏亡佚之书,以便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②在图书分类理论上提出“类书犹持军也,若有条理,虽多而治;若无条理,虽寡而纷”,“若无部伍之法,何以得书之纪”,“书籍之亡者,由类例之法不分”。

③在解题和编目上,认为“书应有释者,有不应释者,不可执一概之论”,即使对应释之书,也不能泛泛而谈,提出了“泛释无义”的原则;提倡编次目录要著录全面,一书中如有多种学科,应分别标出名目,编次应分先后。这些从理论的高度阐明了类例可以剖析学术源流的思想,为清代目录学家章学诚著《校雠通义》把古典目录学研究推向高潮打下坚实基础。

动植物学

①重视动植物的“释名”和“识名”;

②主张深入实地观察和采访;

③主张书本理论与田野实践相结合;

④明确图谱对动植物研究的重要作用;

⑤重视前人经验,但不盲从。

其他首创

①第一个想建设科学;

②第一个以山林穷儒身份依靠自己成为名垂千古的伟大史学家;

③第一个提倡知识分子要向劳动人民学习;

④第一个发出“《诗》《书》为可信,但不必字字都信"的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号召;

⑤第一个强调学习自然科学知识与学习儒家经典一样重要;

⑥第一个倡议建立翻译学,吸收外来先进文化和传播中华文明;

主要著作

据统计,郑樵一生的著述计有98种(包括单篇),其中注明篇数、卷数的有56种,计603卷、456篇,另外35种未注明卷数,除去一些重复的作品,其著作应有千卷之多,与其自谓的“山林三十年,著书千余卷”基本吻合,但这些著作大部分已佚亡,今存《通志》《夹漈遗稿》《尔雅注》和《诗辨妄》等数种。

福建莆田最新名人

网站声明: 本站《郑樵》由"霸气小妞°"网友投稿,仅作为展示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