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名人 江苏 常州 武进区

秦仁昌

著名的植物学家
  • 【现代】
  • 江苏常州人
  • 更新:2022-01-10 15:44
  • 网友“久伴多久@”分享

秦仁昌是著名的植物学家,出生于清末,早年在金陵大学学习,后从事植物学的研究和教育工作,毕生致力于蕨类植物研究,是我国蕨类植物学奠基人,被誉为中国蕨类学之父。

秦仁昌图片由网友“久伴多久@”提供

秦仁昌

1898年1月,出生在今江苏省武进市的一个农民家庭。

1914年,考入江苏省第一甲种农业学校林科,在校长陈嵘、教授钱崇澍的熏陶下,立志学习植物分类学。

1919年,农校毕业后考入南京金陵大学林学系

1925年毕业并获学士学位。

1927年,任讲师。

1926年,秦仁昌随同陈焕镛教授到香港植物园标本室工作。

1927年,秦仁昌受聘于中央研究院自然历史博物馆,任植物学技师。

1929年,到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植物学博物馆,得到当时世界著名的蕨类植物学权威C.科利斯登生的指导,开始考察、研究蕨类植物分类学。

1930年秋,秦仁昌代表中央研究院出席在英国剑桥大学召开的第五届国际植物学会议。

1932年,秦仁昌回国,任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研究员兼标本室主任。

1934年,创建我国第一个植物园——庐山森林植物园;他在较短的时间内引种栽培国内外数千种植物,同时完成30万字左右的《中国与印度及其邻邦产鳞毛蕨属之正误研究》一文。之后又创建了静生生物调查所云南丽江植物工作站并任主任。

1938年,由于抗日战争的影响,九江一带被日寇进逼,形势危急,秦仁昌教授把一些有关蕨类植物研究方面的图书和标本寄存在庐山美国小学里,辗转流亡到昆明。

1940年,在昆明期间,秦仁昌发表了《水龙骨科的自然分类系统》一文,他从蕨类植物的演变规律出发,根据系统发育理论,清晰地显示出蕨类植物的演化关系,大胆提出自己的创见,将水龙骨划分为30多科、200多属。

1942年6月,农林部在丽江设“金沙江流域国有林䇾理处”,任命秦仁昌为处长

1945年,秦仁昌被聘为云南大学生物系和林学系教授兼主任,同时,兼任了一些其它行政职务。

1949年后,秦仁昌又兼任云南省林业局副局长。

1952年,秦仁昌教授率领考察队,深入到云南西部的中缅边界,踏遍了中缅边界的山山水水,在芒市坝建立林场,并开始投入了橡胶林的育苗和造林工作。

1953年,秦仁昌又到云南东南部的中越边界,参加营造巴西橡胶林的勘察设计工作,选定了橡胶宜林地,在云南诞生了新中国的橡胶林。

1954年,秦仁昌教授发表了《中国蕨类科属名词及分类系统》。

1955年,秦仁昌教授被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同年,调北京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任研究员兼植物分类与植物地理学研究室主任。

1959年,秦仁昌教授被选为中国植物志编委会委员兼秘书,同时担任第二卷至第六卷的主编

1973年,秦仁昌教授完成了《中国高等植物图鉴》中杜鹃花科属部分,得到了中外植物学家的高度评价,他还翻译了国外植物学的最新成就的文献资料和一部近77万字的英文版《植物学拉丁文》,为我国植物学工作提供了一本极其重要的工具书。

1978年,80高龄的秦教授发表了《中国蕨类植物科属的系统排列和历史来源》这一重要论文

1986年7月22日,病逝于北京。

主要成就

早年创建庐山森林植物园。领导云南金鸡纳和橡胶宜林地勘察和育苗造林工作。毕生致力于蕨类植物研究,为中国蕨类学之父。

1940年发表《水龙骨科的自然分类》,将占真蕨种数90%的一个十分庞杂的水龙骨科划分为33科,249属,震动了当时国际蕨类学界并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因而获荷属印尼隆福氏生物学奖。编著了第一本中国植物志和许多专著。

1978年修订发表了1954年设计的中国蕨类植物系统,为全国各标本馆采用,所建立的科相继为国际同行所接受。

江苏常州最新名人

网站声明: 本站《秦仁昌》由"久伴多久@"网友投稿,仅作为展示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