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特产 四川 成都 温江区

川派盆景技艺

川派盆景技艺盆钵之间春光几许
  • 区域:四川成都
  • 类型:工艺
  • 更新:2020-11-19 09:30
  • 网友“柔音织醉眸”分享

川派盆景以其“以小见大,缩龙成寸”的艺术风格被人们誉为“立体画”、“无声诗”,在海内外多次展览中获得各种奖项。今天小编就来详细介绍介绍。

川派盆景技艺图片由网友“柔音织醉眸”提供

基本介绍

川派盆景是中国传统盆景四大流派之一,自东汉雏形,五代起兴,历唐、宋、元、明、清,其间一路沉浮,最终形成风格流派。四川古称巴蜀,其地域涵盖川西、川东,特别是以成都地区为代表的盆景制作技艺,应是川派盆景制作技艺的基础和核心。由于四川山水、树木及为雄奇、丰厚,地貌环境又临大山险水,故其山水盆景即以幽、秀、险、雄、高悬、陡深之造型集合于盆盎内;树木盆景则以苍古、虬曲、飞垂、倒挂之格律,浓缩于盈握中。蜀中盆艺家,潜心悟道,细心体察,精制技艺,故尔形成了独有的川派盆景造型格律与技法,以其鲜明的技法和艺术特征,区别于其他流派。

起源

川派盆景发源于东汉、盛于明清,其以山草、树石构成景观、表达心志,至清末民初形成风格、流派。相传五代时,后蜀孟知祥帐下一官员隐居成都西郊,遍植梅花并依画意蟠扎,其子继而从之。唐宋时,诸如苏东坡、陆游等文人也时常制作、吟咏盆景。清代以后,川派盆景开始从文人墨客的书房走向了寻常人家的院落,许多民间花农开始从事树桩盘扎技艺,“三式五型”的川派盆景技法已经普及。在清代后期的成都花会上,盆景已经是一种供游客品评和购买的商品,而且还出现了专门从事盆景交易的“花帮”。

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川派盆景的发展都还比较兴盛。其间,在一批文人和玩家的推动下,山水盆景兴起,盆艺家们开始与画家配合,创作出了一批具有主题性的作品。1959年,陈毅元帅在一次品赏川派盆景后,欣然题词:“高等艺术,美化自然”。

制作技艺

川派盆景的树木造型,传统是以规则型为主,全部用棕丝剪扎。树木的主干造型讲究各种角度、各个方向的弯曲,变化很大,注重立体空间的构图。形式有多种,各有一定的格律。

川派盆景制作要经历漫长的周期,包括选种、选盆、用土、栽种、蟠扎等。蟠扎从树龄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给它“上拐”,根据树苗自身的造型赋予诗意,将树苗缠绕起来“拐成”具有意境的形状,让它们在约束中成长。树苗长成形时,根据它的形状主题,选择提根、附石、雕凿等技巧。“格律美”就体现在这些技巧中。

“掉拐”是格律美的主要形式之一,即将树木斜栽,然后将主干作反向压倒,造成第一弯;继续将主干横拐,换成第二弯;再将主干向上翻成第三弯;接着将主干四弯,造成第四拐;最后随弯作顶,使顶与基部在一垂直线上。多用于罗汉松、银杏、紫薇、石榴等树种。

“三弯九倒拐”也是川派盆景格律美的一种:将树木主干在同一立面上扎成九个拐,再在垂直立面上扎成三大弯。多用于罗汉松、紫薇、银杏、石榴、贴根海棠等树种。

寓意

川派盆景历史悠久、造型多样,极具美感、被誉为“立体画、无声诗”,“高等艺术、美化自然”(陈毅语),以小小的盆盎展现大自然精神,其艺术最本质特征为“以小见大、缩龙成寸”“藏参天覆地于盈握之中,”以有现的景观表达无限的精神意境。

川派盆景从来就是以诗情画意,高山流水和展示博大的技艺体系,而闻名于是,是深扎于四川大山险水和文化中的,回归自然的具形表现,其完整技法的格律化、程式化,是一种哲理性思考和诗意的结晶。

四川成都最新特产

您可能对下列技艺也感兴趣

网站声明: 本站《川派盆景技艺》由"柔音织醉眸"网友投稿,仅作为展示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