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景点 天津 滨海

北塘炮台遗址

北塘炮台遗址是一处清代的重要历史遗存,是天津市重要的历史古迹。
  • 更新:2020-12-10 09:15
  • 网友“初衷未改”分享
  • 区域:天津滨海
  • 地址:天津市塘沽区北塘镇

北塘炮台遗址是一处清代的重要历史遗存,是天津市重要的历史古迹。这里见证了那一段丧权辱国的历史,今天就和小编一起看看相关介绍吧!

北塘炮台遗址图片由网友“初衷未改”提供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图片由网友“初衷未改”提供

北塘炮台遗址

北塘炮台初设于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作为大沽口防御体系的北翼,在抵御外敌入侵的战争中发挥过重大作用,是明清时期的北方海防要塞。明朝嘉靖年间,倭寇肆虐中国东南沿海一带,烧杀抢掠,危害极大。为防倭寇,明王朝开始在沿海险要位置设防,北塘口作为大沽口东北侧翼开始修筑炮台。这是北塘最早的炮台。

当时的北塘炮台只有2座,位于蓟运河口东、南两侧。其建筑模式也非常简单,在河岸填土垫出高地,层层夯实,形成平台。台高五丈,架设铁炮,设有守兵。两座高台遥相呼应,扼制河口,得名“北塘双垒”。

清代前期的百余年间,北方沿海地区平安无事。北塘炮台撤防废弃,仅存基础,成为文人雅士登高揽胜、凭垒观潮之地。乾隆四十四年(1779)编修的《宁河县志》中,京师士人将北塘炮台冠以“北塘双垒”之名,选入“宁河八景”之一。

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鉴于英军北犯大沽口,清王朝派讷尔经额任直隶总督,负责加强海口防务。自此,北塘炮台重新设防和重建。1841年,讷尔经额将北塘炮台扩建为5座,即在河口原有两座炮台(东营、南营)之外,又在蛏头沽(北营)、青坨子(花营)、海滩站(独标营)各建炮台1座。

共有炮位20个,驻兵600名。其中,东营为大本营,设统领1人,其它四营为哨营,各设哨官1人。当时的炮台营盘筑有营墙、营门、营房、火药局、器械库,营墙外挖壕沟,营门外设吊桥,营房外设校场,校场上旌旗对列,剑戟齐排,铁炮环设。至此,北塘炮台形成严密的防卫格局,与大沽口炮台相互呼应,形成犄角之势。

此时北塘炮台的功能,不仅是为了防备倭寇,主要是应对船坚炮利、气势汹汹的西方列强,因而在布局上精心设置,配置也非常讲究。河口南、北两岸分设大炮,用来攻击河中心的舰船。在炮台上垒堆土袋,设藤牌絮棚,以躲避炮弹袭击。在炮台之下,建土埝土坝,土坝分设小炮,用来攻击近海的舰船。此外,还配置了火箭、火弹、火砖、喷筒等火具,专为攻击敌方舰船所用。

1858年(清咸丰八年),英、法侵略军在美、俄两国的支持下,攻陷大沽口炮台,兵临天津城下,逼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事后,咸丰皇帝命僧格林沁用4个月时间,在海河大沽口南北两岸,修建了以“威”、“镇”、“海”、“门”、“高”为名的五座炮台。

在修筑大沽口炮台的同时,1859年进一步对北塘炮台进行了加固,增强了炮台的防御能力。加固后的北塘炮台呈圆形,直径4丈5尺、高9尺、厚6尺。内壁周围筑有近百个凹槽,炮台内部筑有上下梯道数条,增加大炮、火炮数量,北塘营驻兵增至1600人。至此,北塘炮台规模达到全盛时期。

天津滨海最新景点

您可能对下列遗址也感兴趣

网站声明: 本站《北塘炮台遗址》由"初衷未改"网友投稿,仅作为展示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