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特产 安徽 宣城 广德县

祠山张渤传说

祠山张渤传说是安徽当地的传说
  • 区域:安徽宣城
  • 类型:民俗
  • 更新:2020-11-25 16:10
  • 网友“执 着”分享

据说张渤是我国古代的治水专家,是开发江南、治理水患的有功之人。下面和本地屋小编一起来具体看看吧!

祠山张渤传说

祠山张渤传说图片由网友“执 着”提供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图片由网友“执 着”提供

相对传承完好有祠山(张渤)传说地方有:广德县有献身治水、二月诞辰、隐居横山、礼斗得道、祠山埋葬、爱吃冻狗肉、显灵等传说故事群;江苏无锡有祠山(张渤)治理太湖传说;浙江湖州有祠山(张渤)东游故事;江苏常州、南京和安徽郎溪等地有祠山(张渤)治理胥河传说;云南昆明有祠山(张渤)治理滇湖传说等等。

 夏、商和西周时代,苏、浙、皖、赣、闽地区,属于《禹贡》九州境内,当时称谓是“荒服”之地,这一地带地广人稀,地势低凹,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一场大水就是一次灭顶之灾。百姓攀树登房,呼号震野,很多人常为毒蛇咬死。生产方式原始,整体经济低下,田为第九等,是天下九州中最落后的地方。这里居住着一些少数民族,即所谓“东夷”、“南蛮”,又称“古越族”。宣城地区属古越族的支系部族。据《历代神仙通鉴》、《万历绍兴志》和《能改斋漫录》等多部典籍中记载,西汉末年,张渤带领百姓在江南一带疏通江河,征服洪水,化害为利,发展农耕。为这一地区的农业生产、社会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晚年曾先后在吴兴、温州、无锡一带开河筑堤、引水入海。据《祠山志》载,广德县的东亭湖拖锹冲为张渤治水开凿“圣渎”河工程留下的遗迹。民间传说:“张渤驱役阴兵,开凿圣渎,鸟啄鼓呜,变形未及,李氏视之,王为大猪,耻而隐遁横山。”张渤的神话传说,实际上反映了荆蛮人治水、理水,开发建设的历史。

开凿“圣渎”河是张渤带领百姓们拼搏奋战最后的水利工程,他意图开发自浙江长兴,贯通广德,途经东亭,通无量溪到桐汭河,再经郎川,沟通南漪湖,直达长江,即开辟一条杭嘉湖舟行长江的内河水系。可谓是宏伟蓝图,壮志凌云。他顽强地改造大自然,轰轰烈烈地大干一场。可惜,英雄有志,岁月无情,“出师未捷身先死”,从而导致群龙无首,使“圣渎”工程半途而废,最后涸为民田,张渤也永远长眠于广德横山

张渤殁后,其崇高的精神引起了人们的敬仰,于是在横山建起了第一座祠山庙,以后又在城关东门为其夫人李氏修建了“昭妃庙”(俗称娘娘殿,原广德县桃州镇东关小学处)以永远纪念这位江南早期的开拓者。千百年来,张渤治水的英雄事迹盛传不衰,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人们虔诚敬仰这位“禹后一人、江南大禹”,他征服大自然的伟大气魄以及源远流长的张渤治水传说,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并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闪耀着灿烂的光彩。

 两千余年来,祠山(张渤)传说一直在传承着,人们对张渤的纪念活动一直连绵未断,形式与规模也日渐丰富和壮观。广德全县先后建祠山庙、殿、寺七十余座。祭祀活动不仅在广德,而是遍及大江南北,海内海外。南京、杭州、无锡、芜湖、高淳…以及台湾等地,都相继建有不同的庙、殿。在广德,抗战前夕(民国24年)的每年二月初八的庙会,狮子、龙灯、马灯、各种杂耍、武术、戏曲、曲艺都竞相登场;锣鼓声、琴声、唢呐声与各类演唱声、叫卖声交汇在一起,形成一支最繁闹、最响亮、最浩大、最动听的民间文化交响曲;尤其在夜晚,各类彩灯更是耀眼,八仙灯、五星灯、四海龙王灯,最让人追看不舍的是“祠山大帝”灯,在满天星星辉映下,灯连天、星连灯、星火飞扬,万灯生辉。这些民间文艺表现形式,经过千余年的积累与发展,逐步演变成既丰富多彩,又各具特色的民间文化活动形式。祠山文化祭祀而衍生出了很多的传统民俗表演形式,如:安徽郎溪的“跳五猖”、江苏高淳的“跳幡神”、江苏宜兴“男欢女嬉”、浙江长兴的“十番锣鼓”、“南京祠山庙会”等等都已列入当地市级、省级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以保护。这些都是围绕着张渤治水这一传说而产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抗战以前,广德县横山之麓的祠山殿作为祭祀张渤治水传说功绩的张王祖庭,在江南有着很高的知名度与广泛影响力,传承好祠山(张渤)传说,弘扬张渤为民治水、造福大众的精神,对民众有着很好正面启示作用,对当前建立和谐的社会、实现中国梦有着现实的意义。

安徽宣城最新特产

您可能对下列传说也感兴趣

网站声明: 本站《祠山张渤传说》由"执 着"网友投稿,仅作为展示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