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特产 福建 漳州 云霄县

云霄潮剧

古老的剧种之一
  • 区域:福建漳州
  • 类型:民俗
  • 更新:2020-11-26 11:20
  • 网友“┽岁月流年”分享

云霄潮剧流传至今,已有百年,在福建的许多地方都有表演,表演非常传神,快跟小编来看看吧!

云霄潮剧

云霄潮剧图片由网友“┽岁月流年”提供

潮剧为福建地方戏曲主要剧种之一,也称泉潮雅调、潮音戏、白字戏等。广泛流布于漳州市的诏安、云霄、东山、漳浦、平和、南靖等县,广东潮汕地区以及香港、台湾和东南亚的华人聚居地区。

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潮调、白字戏,主要流行于潮州方言区,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主要分布于粤东、闽南、台湾、香港和东南亚等地。潮剧由宋元时期的南戏逐渐演化,吸收了戈阳、昆曲、皮黄、梆子戏的特长,结合本地民间艺术,最终在唱腔、语言、音乐、表演、舞台和服饰等方面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唱腔

潮剧演唱用真声,唱念用古谱“二四谱”,韵味浓郁。唱腔是以曲牌联缀为主的曲牌体和板腔体的联和体制,至今仍保留着一唱众合(帮腔),二三人合唱一曲或曲尾的形式,风格独特,表现力很强。早期潮剧的“帮声”,即登台演员唱至最精彩片段时后台众声“齐唱”相和的现象,在其他戏曲中甚为少见,是潮剧的特点之一。

语言

潮剧语言有着鲜明的特色:一是鲜明的地方色彩;二是浓郁的生活气息;三是生动的形象比喻。但是在旧社会由于潮剧艺人多是卖身的童伶,文化层次低,他们传习下来的戏剧语言虽有特色,但大多数偏于粗俗,有些文人参与编写的,则又偏于深奥,未能达到“雅俗共赏”的艺术境界。建国后有不少新人进入潮剧团,促使潮剧的文学品位不断提高。《苏六娘》是雅俗共赏的好例子。剧中渡伯是老丑,桃花是花旦,“过渡”这场戏的语言非常富于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苏六娘和郭继春都是有才学之人,作者设计他们的语言多为诗词和民歌的融合,近于“本色”。

音乐

潮剧伴奏音乐先后吸收民间锣鼓、古诗乐、细乐、庙堂音乐等乐曲和演奏形式,具有地方色彩和独特的演奏特点。潮剧保留了较多唐宋以来的古乐曲,音乐曲调优美动听,管弦乐和打击乐配合和谐,善于表现感情的变化。根据乐器的不同组合,传统的剧目又分为大锣戏、小锣戏、苏锣戏。大锣戏最具特色也最为古老,唱词典雅,曲牌完整,唱腔缠绵,音乐多用重六、活五调,善于表现低沉气氛及悲怨情绪;小锣戏的剧目多是生活小戏,生活气息浓厚,音乐多用轻六、反线调;苏锣戏气氛庄严、热烈,剧目多为公堂诉讼、征战打斗戏。

表演

潮剧圈内人说起潮剧表演特色时,最常听见的有三种:一是“三小”说(潮剧较有特色的是小生、小旦、小丑);二是“细腻”说;三是“避硬就软”说(长于才子佳人,短于帝王将相或回避以男主角为主的戏)。

潮剧是以行当的唱、念、做、打为表现手段,行当齐全,生、旦、净、丑各有应工的首本戏,表演细腻生动,身段做工既有严谨的程式规范,又富于写意性,注重技巧的发挥,其中丑行和花旦的表演艺术尤为丰富,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地方色彩。譬如扇子功、项衫丑、踢鞋丑,老丑戏《柴房会》中,丑角的溜梯功更为潮剧所独有,在戏曲界享有盛誉。

舞台

潮剧的舞台特色,古代的文献透露了最早的信息。明嘉靖年间的《荔镜记》中,每出都有插图,可以看到有建筑物的格局,有点缀的花草木石,有应用的大小道具,桌椅的使用和位置比较固定,屏风的装置规格化。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舞台从六柱扩大到九柱、十二柱,台面竹帘改为彩绣,而且以潮绣工艺图案为装饰。后又出现布画幕景,按剧情变化卷放宫殿、闺阁、厅堂、街道、家室、山水等透视的图景。有的还装置水场、火场、战场等机关活景。吸取话剧的模式,采用硬景片装置,一戏一景,注重写实。随着科技进步,舞台又进一步发展幻灯、投影、激光、移动等,表现手法更为丰富多彩。

服饰

潮剧传统的服饰,具有潮绣托底、垫高、呈现立体感的刺绣工艺技法,其配色对比鲜明,装饰性强,将潮绣的刺绣特点溶入潮剧服饰之中,成为驰名中外的“潮绣戏服”。建国后,潮剧服饰不断吸收外地剧种的元素。例如,学习京剧的“女被衣”,定名为“京装”;学习越剧的服装,冠上“改良”二字,如 “改良蟒”、“改良官袍”、“改良甲”等。

福建漳州最新特产

您可能对下列潮剧也感兴趣

网站声明: 本站《云霄潮剧》由"┽岁月流年"网友投稿,仅作为展示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