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特产 安徽 安庆 宿松县

断丝弦锣鼓

民间文化之瑰宝——断丝弦锣鼓
  • 区域:安徽安庆
  • 类型:其他
  • 更新:2020-11-25 14:35
  • 网友“另一种凄美”分享

断丝弦锣鼓是集吹打弹唱为一体的民间音乐,也是构成黄梅戏唱腔和剧种基础的一种古老曲艺,一起和本地屋的小编看看吧!

断丝弦锣鼓图片由网友“另一种凄美”提供

历史渊源

宿松地处吴头楚尾的历史,孕育了许多优秀文化,断丝弦锣鼓就是安徽省民间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据文献记载,14世纪时的明朝初期在宿松县民间(尤其是在许岭、程集、凉亭、佐坝等地)甚为流行。每逢清明、庙会、灯会、祭祖、红白喜事乃至亲戚乡邻相互祝贺、拜访,都时兴演奏断丝弦锣鼓。乐队少则几十人,多则百余人。富庶人家的老人去世、婚嫁之喜,请上一两个锣鼓班子,热闹三、五天。在这样的场合,锣鼓班子往往互相攀比较劲,比谁的曲牌多,比谁演奏得好。这对锣鼓演奏艺术的提高是一个无形的促进,艺人们的演艺水平也得到了较好的锤炼。同时,家族、乡邻之间在祭祖、红白喜事中也互相攀比。这一习俗就为断丝弦锣鼓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一方沃土。这种经济支撑,使断丝弦锣鼓的宗师们按照各种场合和人们的不同需求,把山歌、黄梅调、文南词与锣鼓揉合在一起。他们打累了就吹,吹累了就打,喊戏的人喊累了就用唢呐吹奏代替。他们对曲目或改编、或独创,于是就出现了集民乐之大成的吹打弹唱合为一体的民间音乐——断丝弦锣鼓。

鲜明特色

断丝弦锣鼓,它以打击乐为主,间以丝竹音乐伴奏。锣鼓的表现形式和音乐综合了中国腹地锣鼓的众多优点,既吸纳了川蜀锣鼓的高低音对比,又借鉴了华北锣鼓的高亢粗犷;既融合了长江下游锣鼓的清亮悦耳,又汇入了江南锣鼓的圆润,并逐渐形成了宿松丝弦锣鼓音色柔和的主要特色。宿松人民在劳动中创造了灿烂丰富的乡村音乐:山歌、渔歌、茶歌、秧歌。曲牌有几十种,其中分单体曲牌和联体曲牌。单体曲牌主要应用于打击乐的单独演奏,调式多样,旋律委婉细腻,节奏舒展流畅,便于表情达意。联体曲牌主要嵌入打击之中,曲牌明亮悦耳,旋律简洁,节奏明快,步伐性强,便于渲染气氛。

表演形式

断丝弦锣鼓乐队庞大,演奏时气氛热烈,最盛时正班有64个人,半班有32个人。乐器配置:管弦乐器有柳琴、二胡、唢呐、竹笛、的号。的号长1.2米,用黄铜铸造,没有音孔,全凭嘴唇和气的控制变化,吹气近似“宫、商、谷”的音,听起来像在尖叫,主要是烘托场面的气氛,使音乐有神秘的特色和粗犷的旋律,此种乐器已经失传。打击乐器有扁鼓、小锣、大锣、钹、马锣。马锣因外形像马蹄,比小锣大一点、厚一点。它是断丝弦锣鼓的主要乐器,演奏时左手用大拇指、食指、无名指夹着锣身,不停地移摆转动,右手用一个头大尾小的木槌连击锣心,木槌击锣心时,正好赶上锣身与手指脱离接触之际,故而音色及音的长短可以随着左手摆转幅度的大小而调整,发出奇特的悦耳之声。断丝弦锣鼓的多种曲牌是由马锣领奏,并不时把马锣抛向空中达2—3米之高,利用空气对马锣的阻力和振荡改变音波,以期达到独特的艺术效果,具有非同寻常的观赏性和娱乐性。

断丝弦锣鼓产生在民间,发展在民间,扎根在民间,是独特的民间文化之瑰宝,其演奏形式和曲牌,深受群众的喜爱。

安徽安庆最新特产

您可能对下列锣鼓也感兴趣

网站声明: 本站《断丝弦锣鼓》由"另一种凄美"网友投稿,仅作为展示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