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特产 福建 龙岩 上杭县

上杭女子五枚拳

上杭女子五枚拳由上杭人丘正元和安徽凤阳花鼓娘子梅花创立
  • 区域:福建龙岩
  • 类型:民俗
  • 更新:2020-11-26 13:05
  • 网友“蒙丽娜莎”分享

上杭女子五枚拳历史悠久,学习五枚拳可以强身健体,今天让我们介绍介绍上杭女子五枚拳。

上杭女子五枚拳

上杭女子五枚拳图片由网友“蒙丽娜莎”提供

历史渊源

五枚拳又称“梅花拳”,据传源于北方河南嵩山少林寺的“五枚祖师”,亦称“五枚师太”、“五枚道姑”,在清朝末年传入闽西客家地区,是中国武术稀有的拳种之一。在清朝嘉庆道光年间,上杭县庐丰乡扶阳村的丘正元跟随来上杭演出的安徽凤阳花鼓戏班的武师到北方习武,后来,丘正元又和戏班的花鼓娘子梅花(原名王秀英)一起到河南拜五梅祖师的弟子为师。由于丘正元和梅花谦虚好学,深得师父赏识,得五枚拳真传。10年后,丘正元和梅花拜别师父,结为夫妻回到闽西上杭,在上杭县中都、蓝溪、黄潭、太拔一带传授五枚拳,从此五枚拳在闽西客家地区流行,并流传到粤、赣二省的客家地区。

北方地区历来都是兵连祸结,战乱频仍,清朝嘉庆道光年间,由于少林武术受到清廷的压制,加之五枚拳又是女性拳种,所以五枚拳在中原地区的发展受到极大的制约,五枚拳在北方的失传也就不是偶然了。闽西地区地处自然环境比较恶劣的山区,群山连绵,地势险要,所以当时清廷政府也是鞭长莫及,使得五枚拳能在闽西客家地区快速发展。客家人大多住在山区,由于田园稀少,土地贫瘠,谋生不易,因此男人们多数远走他乡,多外出营生。客家女人既要料理家务、教育小孩、照顾老人,又要上山砍柴、下地耕种,形成“男外出,女留家;男工商,女务农”互补型的家庭模式。由于青壮年客家男子外出营生或参与战争,客家女性承担着保护家族及其成员的责任。所以,五枚拳的传入,得到了广大客家女性喜爱,使得客家女性在求生存、争发展的奋斗过程中,有了适合她们习练和保护她们自己及家族成员的拳种,这也提振了客家女性的生存环境。

清末民国初期,上杭县中都镇古基村还开设了武厂,成立了“五枚武术队”、“女子舞狮队”。解放后,五枚拳在闽西客家地区乡村得以快速发展。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五枚拳受到冲击,武术活动也被迫停止。改革开放后,在当地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沉寂多年的五枚拳重新获得新生。1982年,中都镇古基村女子武术舞狮队正式成立,从1984年始,中都镇古基村女子武术舞狮队参加了各级各类比赛、表演等活动,巾帼不让须眉,她们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的武艺让世人大开眼界,赞扬、奖励也接踵而至。如在1988年全国首届农运会上,中都女子五枚武术队获金牌1枚、铜牌2枚,荣获全国农运会武术团体奖。1992年获福建省舞狮武术表演第一名、1996年获福建省农运会传统拳术和棍术第一名;她们还多次参加各级武术比赛和表演,屡获殊荣。2002年开始上杭中都中心小学把“五枚武术”当作乡土教材来传承。

基本内容

五枚武术包括拳法和棍术,属儒家打法,即文拳,其核心是五枚拳软桩八法。八法分文八法和武八法。文八法是:点、横、竖、钩、拐、挑、撇、拉;武八法是:接、打、腾、封、踢、弹、扫、挂。其特点为:拳法套路短小紧凑,步型低矮,步法转换灵活,技术上以静制动,借力还力,以守转攻,短打快攻,出其不意攻克对方为主要特点。绝招是:上打头丰(即太阳穴),下打阴膛,中打胸膛肚角,用擒、拉、钩、扒,抑阳五尺,抑阴三尺。

五枚拳软桩八法招式包括:

(1)小八法;

(2)分八法(大八法);

(3)生克;

(4)四椎卷指(四椎手);

(5)鲤鱼翻白;

(6)鹞子翻身;

(7)佛子手;

(8)龙虎桩(龙虎下山绝命桩)。

主要价值

武术具有悠久的历史,过硬的功底和精湛的技术,深受人们的喜爱,而“五枚拳”作为稀有的拳种之一,深深扎根在上杭这块红土地上,并在中都古基村完整传承下来。

梅花拳属中部夺路之拳,核心是五枚拳软桩绝命八法,属儒家打法,即文拳,在武学研究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都镇古基村女子五枚拳是五枚拳的优秀代表。汀运发达时,位于古基村的汀江第一险滩大沽滩为交通要冲,该村人习武防身之风盛行,解放前40年代古基村开设武厂,后成立“五梅武术队”、“女子舞狮队”。中都女子五梅拳享誉省内外,曾获首届全国农民运动会武术团体奖、个人拳术表演冠军、省农运会金银奖等殊荣。

福建龙岩最新特产

您可能对下列拳也感兴趣

网站声明: 本站《上杭女子五枚拳》由"蒙丽娜莎"网友投稿,仅作为展示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