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特产 江西 九江 都昌县

都昌打岔伞

是九江市都昌县的一个传统表演艺术
  • 区域:江西九江
  • 类型:民俗
  • 更新:2021-10-26 17:37
  • 网友“没有如果”分享

都昌打岔伞是九江市都昌县的一个传统表演艺术,起源于隋朝年间,有着悠久的历史,表演形式也是很有特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快跟本地屋的小编一起来了解下这个传统表演艺术吧!

都昌打岔伞

都昌打岔伞图片由网友“没有如果”提供

传统舞蹈打岔伞流传于江西省都昌县大港镇、鸣山乡、蔡岭镇等地。《打岔伞》最早流传于河南商丘一带,相传隋朝末年,秦王李世民率部与隋军作战,一次战斗失利,遭隋兵围追,李世民急中生智,生出一计,令军士们化装成花鼓娘。

当时面对隋军的盘问,李世民答非所问,军士们故意打岔,在唱唱跳跳的舞蹈中,骗过了隋军,最终脱离了险境。商丘百姓为了纪念这一事件,民间艺人便编成传统舞蹈《打岔伞》,每年上元灯节闹花灯跳《打岔伞》,以求逢凶化吉,永保平安。

历史渊源

《彭氏六修宗谱》首卷记载:“我彭氏由商迁赣以来,迄今已有九百六十一年矣”,而在二十一世彭殿元的简介中有一条记载,“子嗣承袭先人奇艺(即打岔伞)”据老艺人彭积华介绍,打岔伞源自一个传奇故事:隋末,秦王李世民率部与隋军在商丘作战,一次战斗失利,遭敌兵围追,李世民急中生智,令兵将化装成花鼓娘和花鼓腿(男),自己扮成丑头,撕破盖伞,抓把泥巴往脸上一抹,手摇大蒲扇和兵将们又唱又跳与与敌周旋。当隋军盘问,答非所问,故意打岔,混淆视听,终于骗过了隋军,脱离了险境。李世民即位后,商丘民间艺人为了纪念此事,便编成传统舞蹈打岔伞,每年上元灯节闹花灯跳打岔伞,以求逢凶化吉,永保平安。

都昌大港有大批河南商丘移民,他们因躲避战乱而迁赣。到了清光绪年间,每年的上元灯节,彭姓族人扎上伞灯、敲起竹板、挥舞彩巾,又唱又跳闹花灯。打岔伞变得尤为兴盛。

表演形式

《打岔伞》由九人表演,丑头出场,引领四男(花鼓腿)四女(花鼓娘)上,伴随着锣鼓经(滚头子),表演各种舞蹈动作,如“拜四方”、“扭麻花”、“踮脚步”、“跑场步”、“扬手跳”、“旋伞点扇”、“犀牛望月”、“双甩手”等。节目原以歌颂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民间小调为主,且无固定曲目,迁入都昌后,以演唱都昌民间小调为主载歌载舞,打岔数板中所列举的地名风物,乡土民情均以大港山区的特色息息相关,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极能引起当地乡民的共鸣,与闹花灯的喜庆气氛十分融洽。

基本特征

1、文化特征

《打岔伞》采用的锣鼓点【滚头子】为当地人民熟悉和喜爱,常用于婚嫁迎亲行进中,闹元宵耍花灯时更适合当时的喜庆气氛。锣鼓作为在大众文化表现中的重要工具,在《打岔伞》中淋漓致尽地充分发挥,伞灯独具风采的神韵,使灯彩艺术和竹编工艺融为一体,而主伞者风趣的“打岔”,逗乐和独具特色的舞蹈动作,数板中列举的地名风物和乡土习俗,展现出厚重的民间文化特征。

2、艺术特征

《打岔伞》作为流传几百年的传统舞蹈,其独特的舞蹈语汇和独具风格的民间小调,有机地与当地的民俗民风相结合。民间小调,作为一种源于生活的乡音,为当地人民所钟爱,运用在舞蹈场景中,更增添了艺术魅力,《奉香茶》和《红绣鞋》作为两首优秀的都昌民歌,有机地贯穿在整个《打岔伞》传统舞蹈中,使其艺术特征更加鲜明。

江西九江最新特产

您可能对下列伞也感兴趣

网站声明: 本站《都昌打岔伞》由"没有如果"网友投稿,仅作为展示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