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特产 湖南 长沙

彭俐侬湘剧表演艺术

为湖南的湘剧表演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艺术成就和艺术贡献
  • 区域:湖南长沙
  • 类型:其他
  • 更新:2020-11-05 09:25
  • 网友“°別敷衍涐”分享

彭俐侬(1930-1985),湘剧表演艺术家,生于1930年,卒于1985年,祖籍湖南长沙。自幼随父湘剧名琴师彭菊生学艺,早期受吴绍芝指点,后又从萧全祥学戏。她10岁登台,12岁参加田汉领导的中兴湘剧团。在桂林和滨湖一带颇负盛誉。她以正旦、青衣兼花旦见长,兼习做工旦。嗓音清亮,功底深厚,讲求韵味,吐字行腔自成一派。1949年参加洞庭湘剧团。解放后,历任湖南省湘剧院副院长、湖南省艺术学校副校长、中国戏剧家协会湖南分会副主席等职。除演出外,还从事艺术教育工作,为湘剧艺术培养人才,其中佼佼者有左大玢、陈爱珠等。

彭俐侬湘剧表演艺术

彭俐侬湘剧表演艺术图片由网友“°別敷衍涐”提供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图片由网友“°別敷衍涐”提供

代表剧目有《双拜月》、《打雁回窑》、《打猎回书》、《江汉渔歌》、《琵琶上路》、《拜月记》等。其中《琵琶上路》获第一届全国戏曲会演大会二等表演奖,主演的《拜月记》在1957年摄制成电影,是湘剧的第一部电影戏曲艺术片。

艺术特色

彭俐侬作为在全国有相当影响力的湘剧表演代表人物,在湘剧高腔的发声和演唱上有独特的风格,她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全面地总结了湘剧高腔传统演唱艺术的精华和规律,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吸收各兄弟剧种、歌剧的乃至西方的唱法,将其融会贯通,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韵味醇浓、发声科学、吐字清楚、委婉动听和声情并茂的演唱风格。

彭俐侬以正旦见长,兼习做工旦,她嗓音清亮,吐字行腔功底深厚,尤其在高腔演唱上,讲求韵味和传情,擅长将汉腔的一些曲调、技巧运用于高腔,自成一派,具有突出的艺术成就。如饰《琵琶记》中之赵五娘,在长达五六十句无音乐伴奏的“放流”唱段中,兼习做工旦,情深意切,使人荡气回肠。刻画人物不落窠臼。她塑造的赵五娘(《琵琶上路》)、王瑞兰(《拜月记》)和柳迎春(《打雁回窑》)等形象,性格鲜明,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1952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为同行和观众所赞赏。其表演能从人物出发,在《仁贵回窑》中塑造的柳迎春一角,能突破传统的束缚,熔青衣、花旦乃至大脚婆旦的表演于一炉,将人物演得真实可信。她演戏极为严肃认真,即使扮演次要角色,如《打猎回书》中的岳氏等,也要根据自己的体会加以新的创造,以突出人物的性格和复杂的思想感情。她对于湘剧唱腔,既重视传统的继承,又勇于革新创造,在弹腔《断桥》中为白素贞的唱腔创造的“正南路三眼”,已在湘剧艺术团体中广泛流传。

彭俐侬对青年演员的培养也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湘剧表演艺术家左大玢等是她的学生,曾得到她的悉心教导。她为湘剧艺术培育人才鞠躬尽瘁,直至生命的终点,为戏剧教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影视作品

彭俐侬现存的影视作品有:戏曲艺术电影《拜月记》(湘剧高腔,1957年),戏曲艺术电影《生死牌》(湘剧弹腔,1959年);音像制品有:《彭俐侬唱腔专辑》《琵琶记》《打猎•回书》《打雁回窑》《双下山》《思凡》《断桥》等。

湖南长沙最新特产

您可能对下列艺术也感兴趣

网站声明: 本站《彭俐侬湘剧表演艺术》由"°別敷衍涐"网友投稿,仅作为展示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