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特产 山西 长治 武乡县

武乡鼓书

是长治市武乡县的一个传统表演艺术
  • 区域:山西长治
  • 类型:民俗
  • 更新:2021-07-22 16:22
  • 网友“吶次、曖昧”分享

武乡鼓书是长治市武乡县的一个传统表演艺术,有着百年的历史,经过时代的传承一直延续到今天,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快跟本地屋的小编一起来了解下这个传统表演艺术吧!

武乡鼓书

武乡鼓书图片由网友“吶次、曖昧”提供

武乡鼓书也称鼓儿词、武乡调,起源于武乡,流行于上党地区,由宋金鼓词演变而来。清代乾隆初年,武乡盲艺人成立了“三皇会”,借以传授鼓书技艺。后来代代相传,并在曲调上不断丰富和改革。武乡鼓书的早期演唱形式是桌上放一只矮木架支书鼓,演唱者操挎板、鼓键击节,另一人操老胡或二胡伴奏。

历史发展

武乡鼓书的前身是“瞽儿腔”,起源于武乡农村,“瞽儿腔”是由“骨板书”演变而成的,是宋鼓子词的后裔, 在历史不同时期的叫法有:骨板书、干板书、快板书、瞽儿腔、八角鼓书、武乡大鼓、武乡琴书和武乡鼓书等。

骨板书的形成至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演变成瞽儿腔的演唱形式约有四百多年历史,1805年形成八角鼓书的演唱形式至今也有200多年的历史。1938年后,艺人们吸收民间小调、民间音乐、戏曲音乐来滋补曲种本身,曲种得以发展。琴书一改瞽儿腔的单一两句体为篏曲体,并配入鼓锣打击乐,易名为武乡鼓书。1958年,鼓书去掉打击乐更名为武乡琴书。2009年申报省级非遗项目时,武乡鼓书(大板鼓书)、八角鼓书、武乡快板书和武乡琴书融为了一体,形成一种新的版式,定名为武乡鼓书。

武乡鼓书和琴书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互相交融渗透,名称也在变化。武乡鼓书和武乡琴书曾经是武乡鼓书在不同时期的叫法。“瞽儿腔”(1938年前)——武乡鼓书(1938年后)——武乡琴书(1958年后),目前,武乡鼓书(大板鼓书)、八角鼓书、武乡快板书和武乡琴书融为了一体,形成一种新的版式,被定名为武乡鼓书。

唱腔风格

武乡鼓书的唱腔属板腔变化体结构,有鼓儿词、柳调两种曲调,一般相间使用,有时只用其中一种。鼓儿词唱腔以大板为主要板式,另外有抢板、散板、哭板等。

武乡鼓书以坐唱为主,在演唱长篇书时,由多人分任其中的主要人物角色,以独唱、对唱、齐唱等形式来表述情节和刻画人物。演唱者分操乐器伴奏,弦乐有京胡、二把、胡胡、月琴等四大件。人数再多时可加三弦、二胡、中胡等。

武乡鼓书传统书目丰富,长篇书目有《五女兴唐传》、《金鞭记》等三十余部;中篇有《杨七郎打擂》、《高文举宿花亭》等四十余部;小段有《小二姐做梦》、《小两口争灯》、《穷汉过年》、《皇历迷》等八十多段。

山西长治最新特产

您可能对下列鼓书也感兴趣

网站声明: 本站《武乡鼓书》由"吶次、曖昧"网友投稿,仅作为展示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