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特产 上海 浦东

锣鼓书

锣鼓书是流传于上海地区民间曲艺之一
  • 区域:上海浦东
  • 类型:其他
  • 更新:2020-11-19 16:10
  • 网友“慢趣味”分享

锣鼓书是具有浓厚的乡土风味与地方特点的民间曲艺,主要以说唱形式为表现,基本都是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

锣鼓书

锣鼓书图片由网友“慢趣味”提供

有道白、吟唱、独唱、对唱等。内容为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与宗教仪式无关,仅用以乐神娱民。代表剧目有《网船过渡》《九更天》《高桥八美图》《双珠球》等。锣鼓书主要流行于上海郊东、西乡以及浙江嘉兴平湖一带。

历史渊源

锣鼓书旧称“太保书”,“太保”系由上海郊县农村中求保佑太平的活动“太卜”衍化而成。“太卜”仪式类似道教的道场,其目的是为生者驱瘟逐疫。仪式以说唱形式表现,有道白、吟唱、独唱、对唱等。内容有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与宗教仪式无关,仅用以乐神娱民。久而久之,这种形式逐渐从宗教仪式中脱胎而出,发展为单独的民间说唱形式。

明末清初,说唱“社书”的艺人走向茶馆书场专事说书。

清嘉庆年间的代表人物南汇人顾秀春,在他的带教下广传南汇和浦东大地,他的第三代传人又传到浦西及浙江省的平湖、嘉兴等地。传艺方式、口授心传。此时锣鼓书称为“唱说因果”,用镗锣书鼓、钹子演唱,因此出现了“太保书”、“钹子书”、“敲单片”的名称。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的太保书颇为繁盛。南汇城厢出现了专说太保书等的茶园“鲁班阁”。下沙一带因艺人代代相传,成为荟萃太保书艺人的“太保窝”。外号黑皮的艺人徐连奎把太保书一直唱入上海市区城隍庙。抗日战争时期,太保书正式进入市区,当时较有影响的演员有胡善言、王俊发等。

1949年以后,仅有少数沪书艺人兼唱太保书。1957年,上海市文化局挖掘民间曲艺,艺人胡善言创作了现代中篇节目《打盐局》,南汇县文化馆又推陈出新,编演了第一部以“锣鼓书”为曲种名的现代短篇节目《芦花荡里稻谷香》。从此,太保书改名为锣鼓书,以革新面目渐渐复苏于业余曲艺舞台。

经典剧目

锣鼓书经典剧目有“小书”(即重唱的文书)与“大书”(即重说的武书)之别,但以“小书”居多,如《网船过渡》、《九更天》、《高桥八美图》、《双珠球》、《玉蜻蜓》、《珍珠塔》、《白蛇传》、《文武香球》等;“大书”则有《英烈传》、《罗通扫北》、《呼家将》、《后兴唐》、《七剑十三侠》等。《王婆骂鸡》、《芦花荡里稻谷香》等短篇节目,《打盐局》、《林冲夜奔》等中篇节目及《十二月野花名》、《螳螂做亲》等开篇节目都有一定的代表性。

上海浦东最新特产

您可能对下列鼓书也感兴趣

网站声明: 本站《锣鼓书》由"慢趣味"网友投稿,仅作为展示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