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特产 福建 福州 闽侯县

闽侯传统竹编工艺

手指上的传统技艺——闽侯传统竹编工艺
  • 区域:福建福州
  • 类型:工艺
  • 更新:2020-11-13 16:10
  • 网友“原地回忆丶”分享

作为手指上的传统技艺——闽侯传统竹编工艺,一方面传承了先人的技艺,另一方面也能够起到文化传承的作用,是福建当地特色的工艺品,一起和本地屋小编看看具体的介绍吧!

闽侯传统竹编工艺图片由网友“原地回忆丶”提供

闽侯传统竹编工艺

中国是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手工艺可谓是门类繁多,并且个个都是光彩夺目。对于中国传统的手工艺来说,每一个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这些手工艺都值得我们去传承和保护。

竹编最早在新石器时代出现,那时人们为了将剩余的食物存放起来,就将植物的枝条编成篮、筐等器皿,到了明清时期,竹编工艺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如今,竹编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富有艺术观赏性。

竹编始于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勤劳聪慧的先民就利用竹子破篾编制简易的用具,编织出"方格纹"、"米字纹"、"人字纹"等纹样。至汉晋时竹编工艺已臻精细,而竹编也成为民间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

早在三、四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会利用竹编制成器具。据考古学家从古代陶器装饰纹样,考查研究证明:绳纹、人字纹等都是摹仿竹、藤编织器具而来的。

同时,发现西安半坡出土的古代陶器就已经有了竹编。已经出现竹编器具又从浙江省湖州市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文物中的数百件竹编来看,虽已腐蚀,但还是能辨明它是用刮光的篾条编织而成的。

其中有古人捕鱼用的“倒梢”,有坐、卧或建筑上用的“竹席”、“谷箩”、“簸箕”等。编织纹样有“人字纹”、“梅花纹”、“菱形纹”、“辫子口”等。新石器时期的良渚文化遗物中,已经出现竹编器具但是由于这些古代文物不易长期保存,因此被发现的还不是很多。

到了商、周时期,人们生活使用席、篮、篚、提兜等竹编已比较普遍。明、清开始对竹编有较快发展,从事竹编的艺人制作愈来愈精致、细巧。

如北京故宫陈列的“竹丝编胎高足盘”、“竹丝编漆边长方匣 ”等篾细如丝。其编织纹样有“万不断”、“胡椒眼”、“绞链纹”、“雪花纹”等。历代相沿,竹编的用途日益广泛,品种花色增多,这是竹编艺人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创造发展起来的。

随着时代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竹编日益出新型、色更加精美,给人们生活带来美的享受。传统竹材手工艺品的自然美正在逐渐被认同,目前,竹编工艺不仅被用于制造日用品和手工艺品,也被用于制作高级包装和装饰板材。

据考古资料证明,人类开始定居生活后,便从事简单的农业和畜牧业生产,所获的米粟和猎取的食物稍有剩余,为了不时之需,就把食物及饮水存放起来。这时候便就地取材,使用各种石斧、石刀等工具砍来植物的枝条编成篮、筐等器皿。在实践中,发现竹子干脆利落,开裂性强,富有弹性和韧性,而且能编易织,坚固耐用。于是,竹子便成了当时器皿编制的主要材料。

中国的陶器也始于新石器时代,它的形成与竹编的编制密切相关,先人在无意中发现涂有黏土的容器在经火烧过后不易透水,可以盛放液体。于是以竹藤编制的篮筐作为模型,再在篮筐里外涂上糊泥,制成竹藤胎的陶培。

在火上烘烤制成器具。后来人们直接用黏土制成各种成形的胚坮,就不再使用竹编编织。但是还是对竹藤几何图形十分喜爱,便在陶培半干状态在其表面拍印上模仿篮、筐、席等编织物的纹样作为装饰。

福建福州最新特产

您可能对下列工艺也感兴趣

网站声明: 本站《闽侯传统竹编工艺》由"原地回忆丶"网友投稿,仅作为展示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