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特产 浙江 杭州

武林调

武林调是由民间的宝卷宣讲演变而来的
  • 区域:浙江杭州
  • 类型:民俗
  • 更新:2020-11-02 09:30
  • 网友“失控的疯子”分享

武林调又称“杭曲”,是一种流行于浙江杭州及周边地区的曲艺唱曲形式,形成于清代后期。武林调的表演形式以坐唱为主,叙唱结合,一人担当多个角色,模拟形态,塑造人物,通俗生动,引人入胜。多在茶馆、书场、游艺舞台演出。

武林调

武林调图片由网友“失控的疯子”提供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图片由网友“失控的疯子”提供

历史沿革

明清时期,杭州作为佛、道宗教盛行之地,民间宣讲宝卷的活动颇为活跃。清代中期至末叶,“宝卷”的宗教性质逐渐淡化,相继出现了《白蛇传宝卷》《梁山伯宝卷》《珍珠塔宝卷》《何文秀宝卷》《螳螂结亲》《百花宝卷》《百鸟宝卷》等一大批世俗题材的宝卷,很受民众欢迎。至此,现代意义上的曲种“杭州宣卷”大致形成,在民众的节庆活动中作营业性演出,这就是武林调的雏形。

民国十年(1921),杭州宣卷艺人将宣卷形式搬进“杭州大世界”等游艺场所演唱。其演唱曲目仍以世俗化的宝卷为主,如《百花台宝卷》《梁祝宝卷》《龙图宝卷》《珍珠塔宝卷》等,并吸收《七朵花》《九连环》《卖花线》等民歌小曲融入其演唱的宝卷曲目中。伴奏除用原有木鱼击节外,又增加了二胡弦乐等伴奏乐器。其后,又以戏曲形式演出《卖油郎独占花魁女》一剧,时称“化妆宣卷”,后改称“武林班”。

在这个时期,民间尚有众多的“宣卷班”仍用传统的说唱方式演出,他们和进游艺场的宣卷班同时发展,曲调相互引用,早期曲调沿用原宣卷中的曲调,以七字句、十字句为主,上下句结构,俗称“大经调”。又吸收外来曲种的“梳妆合”等改造成“平板”,将昆曲曲牌“满江红”衍变成“大陆板”“游魂调”等。其演出场所为茶馆书场,如喜雨台茶楼、雅园茶楼、城隍山茶楼等。他们还常常进入市民家庭唱“堂会”。在演出形式上改坐唱为走唱,灵活多样。

民国十八年(1929)、民国二十一年(1932),武林调曾两次遭遇当局禁演。后经武林调和武林班艺人百余人联合与当局斗争,才得以恢复演唱。当时,杭州的武林调迅速发展,武林调以曲艺形式演出,活跃于遍布杭城的茶店书场等曲艺演出场所,并与以演戏曲(杭剧)的武林班艺人联合,成立行会组织“春秋社”。

民国二十二年(1933)、民国二十四年(1935)、民国二十五年(1936)、民国二十六年(1937),当时的浙江省立民众教育馆、杭州市政府曾先后举办“杭州市游艺人训练班”,参加该训练班的武林调艺人达114人并结业。

经典曲目

武林调的曲目,基本可分以下几个时期:

宣卷时期的曲目,一般都根据书肆、经房出版的宝卷,照本演唱。初期都是宗教故事和劝世经文,如《香山宝卷》《刘香女宝卷》等曲目。后期才以民间故事和戏曲曲艺改编的故事为题材,如《赵五娘宝卷》《李三娘宝卷》等曲目。

化装宣卷时期的曲目,开始是以宝卷改编为主。后来进入城市剧场演出,才创作或移植别的剧种曲目。如进杭州大世界游艺场就演出创作的《卖油郎独占花魁女》等;进入上海,采用过京剧剧目,如《狸猫换太子》《儿更天》《探阴山》《铁公鸡》等;甚至还根据文明戏剧本,改编演出过《箱尸案》。

1949年5月杭州解放后,特别是在提倡文艺为社会主义建设、为工农兵服务的创新、编新、“说新唱新”时期,武林调演出的现代曲目,有《比媳妇》《东风解冻》《雷锋》《社长的女儿》等,改编的曲目有《红岩》《箭杆河边》《年青的一代》《刘胡兰》《王杰》等等。这些曲目热情地歌颂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新人新事,武林班演员上山下乡、进村下矿,为人民大众演出。 

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武林调积累了四十余部传统曲目,《方卿见姑》《岳飞传》《玉堂春》《何文秀》《梁山伯与祝英台》等都是其中的代表性作品。

浙江杭州最新特产

您可能对下列调也感兴趣

网站声明: 本站《武林调》由"失控的疯子"网友投稿,仅作为展示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