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特产 湖南 长沙 宁乡市

对子花鼓

湖南劳动人民的表演
  • 区域:湖南长沙
  • 类型:工艺
  • 更新:2020-11-10 14:45
  • 网友“煞笔才说愛”分享

对子花鼓又称“地花鼓”。对子花鼓最初是劳动人民在山间田头为消除疲劳或表达情感而哼唱的山歌,后经艺人的艺术加工,发展成为一门集歌、舞、乐于一体的民间综合艺术形式,表演场所也不再局限于山间田头,走向了户院、晒谷场和舞台,主要为新春节庆或婚寿喜庆而用。

对子花鼓图片由网友“煞笔才说愛”提供

历史渊源

宁乡对子花鼓是流传于宁乡县境内,集歌、舞、乐于一体的民间综合艺术形式。明末清初,每逢新春或婚寿喜庆,民间开始广泛流传一种简单活泼的歌舞,随着优雅的独具江南风情的插秧、采茶等乐曲,一对青年男女便翩翩起舞,称之为“打花鼓”。后经演变和发展,产生了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品种。早在十九世纪中期,即与龙灯、鱼灯、狮灯等风俗记载于志,清同治年间,宁乡流沙河的土坝,已有花鼓的正式社班,对子花鼓是花鼓戏的源头之一。

特点

由一丑一旦两个演员表演。丑角鼻子上划一道白的,两眼上各涂一道白的,或者在鼻梁上划一只蜻蜓,穿马衣马裤,头戴它帽,手舞纸扇,性格诙谐,是贫苦善良劳动者的化身。旦角化一般粉装,贴片子,身穿彩衣彩裤,系罗裙,戴压领和下围,梳巴巴头,拖一束长发,手里使用手帕和花扇,虽装饰华丽,但从头到脚散发着粗犷、朴实的泥土气息,有别于剧中的名门闺秀或小家碧玉。乐队由鼓、锣、小锣、双钹、大筒、唢呐组成,有的还加上云锣、笛子、小唢呐等。一对花鼓演员,乐队共十人左右。

宁乡对子花鼓没有专门的班底。每逢新春或婚寿喜庆,由爱好者聚集出去演唱,这叫出花鼓。演员面部表情十分丰富,是宁乡对子花鼓的一个重要特征。旦角动作幅度小,柔中带刚,既稳重又含蓄;丑角常以耸肩、伸颈等动态来表达情感,并招观众发笑。对子花鼓的演出不受场地限制,可以在晒谷场演出,也可以在堂屋中上演,有的还能站在用两条条凳摆成的丁字形凳上或一张方桌上表演,极为方便灵活。

由于它的通俗易懂,其表现形式以自娱自乐为主,爱好者只要稍加练习就能演,所以在民间焕发出很强的生命力,传播广泛,能者甚多,50年代宁乡曾出现过“万人花鼓”的盛大场面。

宁乡对子花鼓一般有一旦一丑两个演员,道具以手巾、扇子为主,乐器多用鼓、锣、钹、大筒、唢呐、云锣,乐队由十人左右组成。宁乡对子花鼓大体分两类:一名“闹台子”,主要反映热闹场景,表演风格热情、奔放,曲调高亢热烈;一名“唱小调”,表演风格悠闲轻快、活泼清新,曲调悠扬流畅。对子花鼓的题材大都是以反映劳动生产实践和男女爱情的为主。

湖南长沙最新特产

您可能对下列花鼓也感兴趣

网站声明: 本站《对子花鼓》由"煞笔才说愛"网友投稿,仅作为展示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