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特产 山西 大同 新荣区

大同五音联弹会

渴望传承的老大同五音联弹会
  • 区域:山西大同
  • 类型:民俗
  • 更新:2020-11-21 15:15
  • 网友“迟到的心”分享

五音联弹会入列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大同市五音联弹会传承人李魁加紧整理大同民歌、民间曲牌的工作,希望大同人再能看到当年五音联弹会的盛景。今天小编就和大家说一说这种渐渐失传的民间传统音乐。

大同五音联弹会图片由网友“迟到的心”提供

历史简介

大同市“五音联弹会”始建于清道光年间,是我国最早的民间室内乐班社之一。据《大同府志》记载,明朝中叶,大同府守军沈军门、沈固组织民间音乐社团,融汇当时流行的主要音乐演出形式,可视为大同五音联弹的雏形。到了清代,大同五音联弹会正式形成,后被广泛传播到大同城区及周边县乡,两百年间一直活跃在民间。

演奏方式

五音联弹会表演时一般在室内进行,参加者有十人左右,用铜鼓子、打琴、枚(笛子)、鱼鼓、夹板、四块瓦等乐器演奏,并有人伴唱,曲调通俗易懂,形式随意活泼。演唱小曲有《切蒜台》、《十里墩》、《改字十里墩》、《十样锦》等200余首;民间曲牌联奏作品有[苏武牧羊]、[大开门]、[正八板]、[柳青娘]、[黄莺亮翅]、[小八门]、[放风筝]、[喜相逢]、[西洋钉缸]、[红莺亮翅]等百余首;民间道情有正耍孩儿、反耍孩儿、西江月、尖河路调、高调梅花、平十字调、步步紧、四平调、一枝梅、平板干板等。

文化价值

大同至少有600多年少数民族统治的历史,期间造就了汉族和少数民族音乐相互交流、融合、杂揉的借鉴过程,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民间音乐,即边塞音乐。五音联弹会即是边塞音乐传承的主要音乐社团,同时也是探索、研究边塞音乐形成、发展、变化、流向的活化石,为我国边塞文化内涵提供了鲜活的资料,具有重要的文化艺术研究价值。

京剧的五音联弹

音联弹也叫换手联弹,是北方戏曲梅花大鼓的演出形式之一。它由四人相互协作一从右边起第一个人右手抚琴,左手却按第二个人手中的三弦;第二个人右手弹三弦,左手按第三个人手中的四胡弦,如此四个人能同时演奏五种不同的乐器。海派京剧借用这个名词,却并非如法炮制,而是改为由多位演员轮唱、对唱、合唱。这段唱词,就是由几位演员以合唱开头,中间轮唱,最后再以合唱结尾。据说这种唱法的首创者是白玉昆,河北梆子德胜奎科班出身,原艺名白胜萍,本唱梆子旦角,后改唱京剧老生并兼演武生、红生,多才多艺。白玉昆到上海后,在求变、创新、出奇的海派京剧氛围中如鱼得水,于是借用北方曲艺之名来行自身创新之实。

其实,多人轮唱的形式在传统剧目中早已有之,传统戏《二进宫》就是旦、生、净三人对唱、轮唱的。而五音联弹将其发展为多人轮唱,且给了它一个新名词以示新颖。后来有的连台本戏中把其他剧种的曲调引入联弹,几个人唱不同剧种的曲调。虽然如此,五音联弹基本还是多以二黄原板为基调,掺入一些垛句、数板,成为当时颇为流行的京剧曲调,受到观众欢迎。五音联弹也传到了北方,中华戏曲学校就演出《七擒孟获》中唱过五音联弹,马连良在他灌制的唱片中也曾唱过。更为有趣的是,天津文明戏班也对五音联弹加以借鉴,由于当时文明戏的唱词是由演员随时自编的,一人唱完,努嘴示意,第二人即接唱,被当地观众戏称为“努嘴联弹”。“努嘴联弹”词多腔少,通俗易懂,极为花哨热闹,用以烘托气氛是再也合适不过。任何新生事物的诞生,都有当时.当地的客观条件。这段唱,原来主要是由刘备一个角色唱的,其中乔玄有些说白,孙权偶有插话。而刘备的唱词与乔玄的说白,许多与前一场内容重复,舞台效果显得有些沉闷。改为五六个人(连贾化在内为六人)轮唱,就活泼热闹得多。

山西大同最新特产

您可能对下列会也感兴趣

网站声明: 本站《大同五音联弹会》由"迟到的心"网友投稿,仅作为展示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