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特产 四川 绵阳 涪城区

清音(刘丽华清音)

风味独特的特色传统表演
  • 区域:四川绵阳
  • 类型:民俗
  • 更新:2022-03-16 16:57
  • 网友“好男娃★”分享

清音(刘丽华清音)是四川绵阳市涪城区的一个特色传统表演,起源于明清时期,有着悠久的历史,表演形式也是很独特,表演具有独特的节奏,具有很高的艺术和文化价值,快跟本地屋的小编一起来了解下这个特色传统表演吧!

清音(刘丽华清音)

清音(刘丽华清音)图片由网友“好男娃★”提供

四川清音原名“唱小曲”“唱小调”。因演唱时多用月琴或琵琶伴奏,又叫“唱月琴”“唱琵琶”。是流行于重庆、四川的曲艺音乐品种之一。

历史发展

四川清音,来源于明清时期的俗曲及四川民歌,包含了山西、陕西、甘肃、河南、河北、浙江等地区的传统民间小调曲目。主要流传于四川宜宾、泸州、成都和重庆一带的城市及中小乡镇的商业地区。四川清音用四川方言演唱。曲调丰富,唱腔优美,有八个大调、一百余支小调,唱段两百多支。四川清音的伴奏乐器为琵琶、竹鼓、檀板等。早期表演时由女演员一人坐着独唱,右手击竹鼓,左手击檀板,自击自唱。代表作品有《昭君出塞》、《尼姑下山》等。

演唱形式

四川清音最初多由女演员一人在茶馆书场表演,左手执檀板,右手执竹签敲竹鼓(取直径约10-12厘米,长约8-10厘米的带节楠竹,以竹节凸状隔膜为鼓面,四川清音的特制乐器)以控制节奏,指挥乐队伴奏,有琵琶、二胡等少量乐器伴奏。新中国成立前多为一人或二三人坐唱,并有专人在台下散“折子”(能折叠的小册子,上书曲目名供人点唱用)。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剧场大舞台的需要,改坐唱为站唱,并由一人独唱发展为两人对唱及多人合唱。1958年宜宾“曲改会”艺人王纯熙演唱四川清音《歌唱英雄黄继光》(钟成修词,喻祖荣、韩绍武改编编曲),首开男性演唱清音。

唱腔结构

四川清音的唱腔结构有单曲体、联曲体和板腔体。

1、单曲体结构。采用艺人称之为“小调”的曲牌。这些曲牌大都来自民歌,结构一般是用一个曲调反复演唱多段唱词,唱词内容常为抒情写景或叙述小段故事,有的小调曲牌也可插在联曲体唱段中使用。在四川清音中能够作为单曲体结构运用的曲牌有近百首,如“鲜花调”“长城调”“剪剪花”“小桃红”等。

2、联曲体结构。在四川清音唱腔中有“月调”“背工调”“寄生调”三个艺人称之为“大调”的曲调(大调共有八个,除这三个以外,还有“勾调”“马头调”“荡调”“滩簧调”“反西皮调”五个大调,但能构成联曲体的只有前面三个)可以构成联曲体结构的唱腔。它们常被分为“曲头”“曲尾”,中间插上若干牌子。

3、板腔体结构。这类唱腔在曲牌类说唱音乐中是较特殊的形式。在四川清音中这种结构的唱腔数量也很少,一般是从戏曲中吸收的原来就具有板腔因素的唱腔发展而来的。

四川绵阳最新特产

您可能对下列华也感兴趣

网站声明: 本站《清音(刘丽华清音)》由"好男娃★"网友投稿,仅作为展示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