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特产 湖北 武汉 新洲区

高台狮子

武汉传统舞蹈
  • 区域:湖北武汉
  • 类型:民俗
  • 更新:2020-11-10 13:10
  • 网友“指尖的、傷”分享

高台狮子舞又称舞狮、狮灯等,是一种传统舞蹈。

高台狮子图片由网友“指尖的、傷”提供

历史渊源

《汉书·礼乐志》中记有象人一词,据三国时魏人孟康注释为“若今戏鱼虾狮子者”,可见汉魏时期已有狮子舞的雏形。以狮子舞是历史渊源最久,最普遍的舞蹈之一。从现有的史料和传统的狮艺中佐证,中山的狮子舞主要源出于传统的南拳武术套路,亦是中山城乡广泛流传的传统民舞之一。在狮子的造型上,中山各地的狮子造型为:勾鼻如鸡公,头似鸭嘴状,狮身多以五彩布条来缝制,称为狮被,在舞动时,一人舞狮头,一人摆狮尾,随时换人,并在舞狮的同时,采用一、二人头戴大头佛面具随鼓点作引狮、戏狮等舞蹈配合,由于狮子舞的舞步多源出于南拳等武术的套路。因此,往往在表演狮子舞之前或同时,均有武术者作棍、刀、叉、剑、条凳等南派器械武术表演,与狮子舞的表演溶为一体,另有一番特色。

高台狮子民间杂技,表演时至少用五张八仙桌重叠。

做法

第一张桌足向下着地,桌面向上;第二张桌面与第一张桌面重合,桌足向上;第三、四、五张均桌面向下,桌足向上重叠,形成一个约5米的高台,也可架七张、九张,甚至十一张,一般是架五张。表演者三人,一个装拌胖和尚,一个装拌瘦猴,分别和尚面具和戴猴面具。由瘦猴与胖和尚在高台上表演挑逗、嬉戏等滑稽、惊险的动作。最后由一人披狮皮上去“封顶”。形成由瘦猴、胖和尚、狮子在约五米高不足一平方米的高台上表演惊险动作而将表演推向热潮。另由二人“吊桌子”起平衡桌子、保护表演者的作用,另由四人分别打击大锣、钹、二鼓、马锣以营造气氛,控制节奏。

分类

文狮舞

文狮的狮被颜色和狮头的颜色主要以红、黄、白浅色的色调为主,舞文狮者多以写意的舞步和招式, 着重表现狮子的温驯神态和动作,如搔痒、舐毛、抖毛、打滚、嬉戏等温静的方面,而在喜庆节日或庆典中,则加进一些采青舞步,如采地青、抬青、盘表、凳青等内容的动作。在舞狮的鼓点上则多采用三星和七星鼓点。文狮的狮头造型最突出一点是狮头的嘴下胡须较长,头上的猗角较长而软,狮须颜色多以白色为主

武狮舞

武狮的狮被和狮头的颜色,主要以红色和黑色为主调,多以白色作线条。狮头的造型与文狮的造型亦有所区别,武狮的狮子猗角短而硬,狮须较短,色较杂,与狮被颜色协调多以红和黑色作须。因此有“武狮牙擦须”之称。在清未民初,中山出现一种鹰面独角,貌似麒麟的狮头,习惯上称为“狮眼狮”的狮子,造型较传统的狮子小,但按其舞步和狮艺特点来区分,属于武狮的范畴。这种“狮眼狮”的造型在今天较多采用

醉狮舞

中国传统的武术中有醉拳、醉剑等特殊技艺,而醉龙舞、醉狮舞则是中山历史上传统的民舞技艺特色之一。醉狮舞与宗教传统有关;源出于佛教的“狮子会”和四月八浴佛节。

每逢四月八或九月重阳时候,就会兴起舞醉狮,舞醉狮是无狮路而言的,用太极和醉拳的套路步子作狮步,狮艺上较多采用滚动和跳跃的动作,要求舞狮尾的人更要武艺高强,以保护舞狮头者。在鼓点上采用不规则的敲击,以舞狮者的狮步为准,极少有采青的狮艺出现,也由于以“醉”字为主。所以,经常是舞完醉狮后,都要换狮头。这一独特的狮艺,解放后逐渐少流传,而所见的醉狮舞,多是年长的、武术功底较强的长者

湖北武汉最新特产

您可能对下列狮子也感兴趣

网站声明: 本站《高台狮子》由"指尖的、傷"网友投稿,仅作为展示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