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特产 江苏 苏州

吴歌

吴歌,江苏省苏州地区地方汉族传统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
  • 区域:江苏苏州
  • 类型:民俗
  • 更新:2020-11-02 09:25
  • 网友“消失的远方”分享

吴地民歌民谣总称“吴歌”,它是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吴歌发源于江苏省东南部,是具有浓厚的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学艺术,距今已有三千二百多年历史。吴歌包括“歌”和“谣”两部分,从内容来看,它既包括情歌,又包括劳动歌、时政歌等;按音乐形式进行区分,吴歌有命啸、吴声等六类音乐。

吴歌

吴歌图片由网友“消失的远方”提供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图片由网友“消失的远方”提供

吴歌是吴语方言地区下层人民的口头文学创作,主要依靠在民间的口口相传,代代相袭,是带有浓厚民族和地方特色的韵文,吴歌的历史源远流长,《楚辞·招魂》:“吴歈蔡讴,奏大吕些”,魏晋南北朝时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时,将搜集到的吴歌编入了《清商曲辞》的《吴声歌曲》中,五言句式,多数是情歌,以《子夜歌》最具当时民歌的特点。明代,冯梦龙采录宋元到明中叶流传在民间的大量吴歌,用吴方言记录,辑录成《山歌》、《挂枝儿》,以情歌为多。句式上发展为七言,清代是长篇叙事吴歌的成熟繁荣时期,经书商刊刻、文人传抄和民间艺人的口传,保存了大量长篇叙事吴歌。五四运动前后,北京大学发起了歌谣运动,编辑出版了《歌谣》周刊,《吴歌甲集》、《吴歌乙集》、《吴歌小史》。 20 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吴歌得到了大量的搜集、整理、研究,特别是长篇叙事吴歌的发现、挖掘,和“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歌谣卷的编纂出版,使大量的吴歌得到了抢救性的搜集和保存。进入二十一世纪,又编辑出版《中国·白茆山歌集》、《中国·芦墟山歌集》、《吴歌遗产集粹》《中国·吴歌论坛》等几百万字的吴歌口述和研究资料。 

吴歌是以民间口头演唱方式表演,口语化的演唱是其艺术表现的根本方式吴歌是徒歌,是在没有任何的乐器和伴奏情况下吟唱的,吴歌类型大致有:引歌(俗称“歌头”长篇叙事歌称“闹头”)、劳动歌、情歌、生活风俗仪式歌、儿歌、长篇叙事歌等。山歌起源于劳动,吴歌的音乐形式一般分为两大类:( 1 )短歌,第一类包括短小的山歌,俗称“四句头山歌”第二类包括时调小曲,第三类包括一部分直接伴随着劳动歌唱的号子,( 2 )长篇叙事吴歌的音乐大体有采用短歌加以变化演唱。 

代表作品:《子夜歌》

夜歌(节选)

落日出前门,瞻瞩见子度。冶容多姿鬓,芳香已盈路。

芳是香所为,冶容不敢当。天不绝人愿,故使侬见郎。

宿昔不梳头,丝发披两肩。婉伸郎膝上,何处不可怜。

吴歌历史悠久,影响甚大,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就其内容来说有极为重要的文学价值。自诞生以来,各朝各代都有流传,并与每个朝代的现实相联系,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是研究吴文化历史传统、民风民俗和吴方言土语最有价值的资料。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吴歌得到了大量的搜集、整理、研究,使大量的吴歌得到了抢救性的搜集和保存。进入二十一世纪,又编辑出版《中国·白茆山歌集》、《中国·芦墟山歌集》等几百万字的吴歌口述和研究资料。

尽管吴歌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多元化文化的强烈冲击,依然面临着依存环境破坏严重、传承后继乏人、观众群大量流失等亟需解决。2006年5月20日,吴歌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江苏苏州最新特产

您可能对下列歌也感兴趣

网站声明: 本站《吴歌》由"消失的远方"网友投稿,仅作为展示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