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特产 广东 广州 白云区

舞火龙

白云风俗知多少之舞火龙
  • 区域:广东广州
  • 类型:民俗
  • 更新:2020-11-18 13:00
  • 网友“渣中王?”分享

在白云区众多传统村落中,尤为引人注意的是近年来白云区的舞火龙活动,清湖村、夏茅村、江村村等村的村民将传统习俗过成了盛大的节日典礼,热闹非凡。今年本地屋小编就来给大家讲一讲这种传统民俗活动。

舞火龙图片由网友“渣中王?”提供

舞火龙起源

舞火龙习俗是白云区传统的中秋习俗,群众基础深厚。相传白云区舞火龙活动起源于清朝咸丰年,当时,清湖村一大片区域都种植稻谷,适逢一年中秋时节虫害泛滥,村民为驱赶虫害,家家户户把火把点燃插在田间烧,发现虫害大大减少。自此,在田间燃烧火把的驱虫方式逐渐演变成热闹的舞火龙。又有一来源说与刘伯温号召百姓舞火龙起义驱赶元兵有关。目前,在白云区江高镇、均禾街、白云湖街及周边地区每年中秋节都开展舞火龙活动。每逢中秋前日,村民用竹篾、榕树、草藤等扎制成一条长龙。在中秋节傍晚,村里的舞龙者将长龙抬到祠堂,点燃香火并插满龙身,举行隆重的舞火龙仪式。之后火龙出巡,舞龙珠者前后倒走,左转右跳,引动龙头摆动龙尾,游街过巷。村民拜祭火龙,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

“舞火龙”当中也大有门道:“起龙”“采水”“游龙引福”和“放龙归海”是中秋舞火龙的四个指定动作。中秋晚饭后,村民在傍晚抬起长龙,俗称“起龙”;然后把长龙抬到村内水塘,将龙头伸出涌边,意为“采水”;“采水”后,点燃鞭炮回到祠堂进行祭龙仪式,接着燃放烟花,开始当晚的重头戏——舞火龙巡街,意为“游龙引福”;最后完成仪式就“放龙归海”——将火龙投放在靠近河涌的地方。

舞火龙表演

为了把火龙活动举办得热烈有序,扎好火龙是第一步,也是关键的工作。一般请来全村手艺最好的老人,由其扎龙头,过去用桑枝扎,现在用藤扎骨架,外面用假水仙茎包裹,龙头犄角插着蜡烛,手电筒做龙眼。龙身粗一般直径为2.5公分。将龙头扎定成形后,扎龙尾巴。扎龙尾也比较讲究,一条龙不但要龙头形象生猛,龙尾也要生动活泼。龙身一般每隔1.5米配一条舞龙棍,龙身的长度一般根据全村有多少人舞龙而定。

每到农历八月十五、十六两天,村民便在村中举行传统的舞火龙习俗,表演前,村民一齐插香,一般是德高望重或者活动捐资者第一个插香,整条火龙浑身插满点燃的香。到晚上8点左右,负责指挥的村民喊一声“起龙!”,随着鞭炮锣鼓声响起,火龙巡游表演开始,花车、和醒狮队紧跟其后,道路两旁尽是村民和游客。龙棒舞动者多数都是当地的村民,他们在家家户户门前挥舞游走。鼓乐声中,村民跟随着火龙为各家各户送上祝福,场面热闹而充满乡情。从晚上8点到10点,中途火龙要停下来换两次香。舞龙结束回到新社坊后,村民把火龙放进池塘中,分食煮好的花生糖粥,寓意健康、甜蜜。第二天晚上巡游结束,参与舞火龙的村民可以收到利是和舞龙礼品,意在图个吉利。

舞火龙今生

如今村民们还在“舞火龙”这一独特的传统民俗活动中加入新鲜元素。新龙头是“电子产品”,龙眼有绿光闪烁,龙须由铝片制成,龙嘴每8秒会自动开合一次,显得栩栩如生。目前,白云区的中秋舞火龙已被列入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都会举办火龙文化节。“源远火龙文化流长白云非遗”学术研讨会也随之成立,来自高校和白云区本土的专家一起探究“舞火龙”民俗的产生和发展。

广东广州最新特产

您可能对下列火龙也感兴趣

网站声明: 本站《舞火龙》由"渣中王?"网友投稿,仅作为展示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