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特产 山西 阳泉 平定县

平定豆叶菜

平定人与豆叶菜
  • 区域:山西阳泉
  • 类型:美食
  • 更新:2020-11-21 10:20
  • 网友“阿萌妹纸.”分享

平定人自古以来一直有一个奇特的乡俗,就是一年四季都食用豆叶荣。豆叶菜是晋东一带劳动人民常年食用的一种野菜。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有了食用豆叶的记载。今天小编就来详细讲一讲平定豆叶菜。

平定豆叶菜图片由网友“阿萌妹纸.”提供

简介

豆叶菜,是一种特殊的乡间土莱,是用小豆叶或是黄豆叶经过加工后沤制的。据平定县的百姓说,吃豆叶菜,能“清内热、助消化、健脾胃”,对身体有好处。

制这种豆叶菜 ,自然是以豆叶为原料。采摘豆叶的时节,应在“白露”前后 。届时平定人都会结伴而行 ,到庄稼地里去采摘豆叶,称之为“捋叶”。而且当地风俗,只要白露一到,群众一齐出动捋豆叶,走到哪家的田间都可以,村与村之间也不分界限,当地还有一个习俗,在白露以前是不允许采摘豆叶的,采回来的豆叶,要经历一个奇特的制作过程。

做法

豆叶菜的吃法,可以当“梢子”吃,可炒、可调制后食用。尤其是当地吃法,豆叶菜小米酸饭更有地方特色。

首先,要将豆叶卷紧成团塞满底锅。然后再加水上盖用火焖,蒸熟后倒出来,用菜刀切成细丝,一点一点地放进笼中,再用木制的腌菜疙瘩压紧,一层一层放置,放足后用高粱杆跟着瓮口大小截成段状,放在瓮口,上面再加一块“鹅卵石”压紧,将瓮置于阴凉处,逐日加清水,使瓮内菜叶发酵后渗出原汁即“红水”外 溢。“立冬”前后,瓮内豆叶原汁溢尽,将菜取出,把烂了的菜叶去掉,好的菜用清水反复清洗几遍。再将洗净的菜用笊篱捞在筐里,用木板、大石头压紧,挤干水,放在缸内,一层一层地按住,加上鹅卵石,再将冷却后的清米汤或面汤倒人瓮中,把菜淹住,常加水,常添菜,放在零至十摄氏度的地方保存,存放起来,有时储存时间达半年至二年之间。

历史

豆叶也称“藿”,《广雅·释草》有“豆角谓之荚,其叶谓之藿”之说。以豆叶为食称为“藿食”。据《说苑·善说》载:晋献公时,东郊民上书献公,“愿请闻国家之计”,献公使使告之曰:“肉食者已虑之矣,藿食者尚何与焉。”藿食者指平民百姓,从那时起,贫苦人民的命运就与豆叶连在一起了。

平定在春秋时期属晋国,饮食习俗当受其影响,又因地理条件所限,山多地少,发展农业极其困难,加上战乱和天灾,人民生活非常艰苦。为了熬过饥荒,只好以谷糠和野菜度日,糠菜当作半年粮。相传历史上多次较大的灾年,平定人都是靠吃糠面窝头黑豆叶菜度过的。因此,人们把豆叶菜称为“救命菜”,每年都要沤制储存,以备荒年。新中国成立之前,庄户人家曾经把存有几瓮豆叶菜,作为家底薄厚的标志之一。听起来有些寒酸,但确是百姓生活状况的实情。

每年白露节令一过,农民们便忙着从地里采集小豆、黄豆叶,回到家里经过装缸发酵、切碎、淘洗、压实、添水等多道工序,然后进行存放。为了在储存期间防腐保鲜,人们还根据“流水不腐”的原理,每天都要用筷子将菜瓮上层的浆水搅几次,以保证水清菜黄,味道纯正。虽然谈不上科学和卫生,但人们世代沿袭,乐此不疲。日常食用方法也有很多花样,或热炒或凉拌以当菜,也可掺入玉米面中做成窝头、干饼,冬天调“糊嘟”,夏天烧烙饼,不一而足。据说豆叶菜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如偶遇轻微的煤气中毒或中暑,人们首先要让病人喝一碗豆叶菜浆水。说也奇怪,真似灵丹妙药,不过两个时辰,即可恢复正常。也算是“穷人自有穷人法”吧!

在平定一带,流传着汉光武帝刘秀路过平定喝豆叶菜汤治愈疾病的故事。清光绪八年版《平定州志》上载有李元正所作的“豆叶吟”诗一首,生动地描写了当时人们采食豆叶的情景。诗中写道:“山田种豆惧苗稀,田家辛苦怨调饥。输租糠秕盛瓦缶,蓄菜备尝藿与薇。”“廑怀属少妇,草草理晨妆。相携或三五,一一执筠筐。盈襜非染蓝,越陌且褰裳。行行拾绿野,捊取纤指长。平畴闻笑语,蓠落话农桑。”“中妇磨刀切叶细,溪头担浴漉檐际。抱瓮聊度日,尝羹谋岁卒。”另附相关的豆叶诗,并批注曰“在他省视之真臭味差池矣,盖太行一带千里同俗,物关民命。”可见至少在清代食用豆叶菜就并非一州一县的个别现象,在太行贫困山区已很普遍,以至“千里同俗”,而且关系到人民的生死存亡。

自古以来,豆叶菜养育了千千万万平定人,但也作为贫穷的象征,实为憾事。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富民政策使平定古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部分山区农民,迅速脱贫致富奔小康,农家饭桌上白面大米及肉蛋鲜菜取代了黑豆叶菜,即使有人家偶尔食之,也属于习惯性的品尝而已。

昔日无奈充饥肠,如今有意品野味,豆叶菜的变迁,正是平定经济腾飞、社会前进的真实写照。愿父老乡亲在新时代,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山西阳泉最新特产

您可能对下列菜也感兴趣

网站声明: 本站《平定豆叶菜》由"阿萌妹纸."网友投稿,仅作为展示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