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特产 山西 太原 迎泽区

太原高跷

太原高跷的艺术魅力
  • 区域:山西太原
  • 类型:民俗
  • 更新:2020-11-07 10:10
  • 网友“小青年时代”分享

太原庙前高跷是流行于太原市迎泽区庙前街及其周围一带的地方民间文艺,是舞蹈者借助小腿部位绑上长木跷道具来进行表演的一种传统舞蹈形式。据庙前街年逾耄耋的高跷艺人张镜堂(艺名张明)生前介绍,太原庙前高跷约于清代康乾盛世期方兴起,是由当时的晋商捐资从直隶省保定府(今河北省保定市)一带引了进来的,距今至少也有二百余年的历史

太原高跷图片由网友“小青年时代”提供

太原庙前高跷最初兴起属河北武跷,因长期受晋剧与太原秧歌的冲击与熏陶,到后来逐渐演变为文跷。太原庙前高跷多以唱、念、扭、摆、舞、逗、颠、蹦等表演来刻画戏剧人物性格,既体现出舒展飘逸、风趣细腻、生动逼真、引人入胜的独特风格,又渗透着武跷威武刚劲的风格,在中国北方高跷中形成浓郁的地方特色,深受当地民间所喜闻乐见。

目前,太原庙前高跷由于大多老艺人已年逾花甲或古稀、年轻艺人还不足十人,出现后继乏人的状况,急需整理挖掘,传承发展。

山西太原的庙前高跷是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传统表演艺术,也是太原地区较出名的社火表演之一。现今,在我国大力提倡“弘扬民间艺术、保护民间文化遗产”大背景下,在社会上消失了三十多年的庙前高跷又一次重生,并迎来了崭新的辉煌,庙前高跷艺术团的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的成功,再加之媒体不断的关注报道,高跷艺人的频频获奖。  面对庙前高跷如今的发展,国家、政府和社会的有识之士都给予极大的支持,可庙前高跷的发展并不乐观,人员上面临青黄不接,技能上绝活难以施展,面对这样的现状,这群年纪较大的高跷老艺人使出了浑身解数,想把这门技艺传承。他们先是制定培养传承人的目标;又借着大量的演出来为庙前高跷做宣传;但所做的还远远达不到他们的期望目标,来报名的人寥寥无几,宣传在社会中起不到反响。 

庙前高跷主要流传于太原市迎泽区庙前街附近,演出时间为每年阴历的正月、二月二、五月十三(伽蓝菩萨圣诞日,俗称关老爷磨刀日)、七月十五(中元节、俗称鬼节)等,约于清康乾时期兴起,属中跷类。庙前高跷演出剧目以晋剧的某些唱段或情节为主,扮演人物繁杂,以生动轻快、文华细腻的文跷见长,多用唱、念、扭、摆、舞、逗、颠、蹦等形式进行表现,也不乏武跷威武刚劲的表演。常见单体表演有锦鸡独立、苏秦背剑、怀中抱月、蝎子倒钩、打蹲子、跌八叉、磕跷腿、鹞子翻身、风摆菏叶等;手头道具表演有挥扇、抡棍、挑担、打棒、舞剑、垂钓、甩袖、抖马鞭、耍烟袋等;群体组合有扑彩蝶、叠罗汉、编骆驼、攀杠子(上扁担)等;惊险表演有珍珠倒卷帘、鲤鱼跳龙门(跳越三层高凳障碍)、过(斜坡)独木桥、过天桥等。伴奏音乐为社火锣鼓(花鼓、铴锣、小钹等)或八音会。

太原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庙前高跷艺术团名誉团长王福生说,此番前往陇县参加社火艺术节的是庙前高跷第六代、第七代传人,其中上跷表演的有16人,他们的平均年龄高达70岁,在全国参赛队伍中最大,堪称“爷爷辈”。在社火艺术节上,老艺人们扮相好,服装色彩艳丽,角色多样,精气神儿十足,整场表演精彩完美,充分展现了我省民间社火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最终捧回金奖。

山西太原最新特产

您可能对下列高跷也感兴趣

网站声明: 本站《太原高跷》由"小青年时代"网友投稿,仅作为展示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