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特产 贵州 铜仁 万山区

铜仁糍粑

代表喜庆吉祥的美食
  • 区域:贵州铜仁
  • 类型:美食
  • 更新:2020-11-07 18:00
  • 网友“醉熏君心丶”分享

铜仁糍粑,亦有“年粑”、“寿粑”、“抛梁粑”之称,其用途一是逢年过节赠亲友,素有“拜年拜年,糍粑上前”的习俗,二是招待客人,三是农村建房上梁时用于向众人抛洒,谓之“抛梁粑”,有喜庆吉祥之意。

铜仁糍粑图片由网友“醉熏君心丶”提供

铜仁糍粑除原料选择、制作工艺考究外,常用优质黄豆,经炒香后与白糖同时研磨成细粉作调料,其味软绵糯而不粘牙,馨香舒适可口。

蒸糯米

据当地村民张永华介绍,制作糍粑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是做好挑选、清洗糯米的工作,这样做出来的糍粑才能黏性十足,富于韧性。然后,将经精心挑选的糯米,用大缸清水浸泡约一个晚上的时间。次日捞出、沥干,倒入圆形木质的“蒸子”中,并将其放置在土灶上沸腾的水里,加火直至蒸熟。“一般我们还会往锅中放个生鸡蛋,以便煮熟后取出蛋黄,为‘揪糍粑’时用。”张老伯似乎看出笔者心中的疑惑,笑呵呵地解释道。

打糍粑

院子中,笔者看到用于打糍粑的木制粑锤和石制粑槽。据张老伯介绍,粑锤木材的选择很讲究,木材质地要均匀细密,否则捶打过程中会裂开;木头的重量也要大小适中,太轻了打起来没有力道,太重了就太费力。粑槽一般用石头凿成凹型,具有耐用、防粘等特性,讲究的家庭还会在上面雕刻各种图案花纹。当“蒸子”中的糯米飘出香气,盛出倒入粑槽,就正式开始打糍粑了。“别小看打糍粑,它可是个讲究团结协作的技术活。”张大伯边和兄弟默契配合,边向笔者说道。一上一下的粑锤,你来我往,刚开始圆润饱满的糯米粒,经过“捶、揉、打”后,变成了紧密相连的“白团子”。

“揪”糍粑

“打好的糍粑,要趁热开始‘揪’了。”端着共同协作的“胜利果实”,张老伯边说边跑进堂屋开始“揪”起糍粑来。堂屋的方桌、地上摆放的塑料薄膜,笔者观察到都是滑溜溜的,像是事先被抹上一层油。“没错,这是菜籽油。‘揪’粑粑时先抹一层油,可防止糯米粘住。”张老伯再次解释道。只见张大伯提起糯米团在桌上揉搓一番,左手一捏,右手一“揪”,一个胖乎乎圆溜溜的糍粑就新鲜出炉了。同时,笔者看到,因为糯米太黏,时常会粘住‘揪’糍粑人的手上或指甲处,他们便会粘点蛋黄在手上,以增加摩擦力,继续快速地‘揪’下一个糍粑。

压糍粑 垒糍粑

为让刚做好的糍粑都能有好的“体形”,需趁热对胖乎乎的糍粑进行压制定型。张老伯家则结合实际,利用两块干净的门板,充当压制工具。不一会,在众人齐心合力下,“瘦身成功”的糍粑就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压制好后的糍粑,可趁热将个头相仿的,以五个一组叠放一起,整齐摆放在容器内,待冷却后即可作煎、炸、煮甜酒等食用。

用糯米蒸熟捣烂后所制成的一种食品。糍粑是用熟糯米饭放到石槽里用石(木)锤捣成泥状制作而成,是中国南方地区流行的美食。打糍粑是中国南方各地的春节风俗,各地因民族不同而各有差异。腊月里“打糍粑”是一年中的大喜事,全家都高高兴兴的,亲戚邻居都来帮忙。小孩子知道,一做糍粑就快要过年了。民国时期的《永顺县风土志》中记载:糯糍粑,系糯米饭在石臼中杵如泥,压成团形,形如圆月,大者直径约五尺,寻常者约四寸,厚三分至八分不等。一般的糍粑只有巴掌大小

贵州铜仁最新特产

您可能对下列糍粑也感兴趣

网站声明: 本站《铜仁糍粑》由"醉熏君心丶"网友投稿,仅作为展示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